方妍:人工智能是教育的必答题也是分水岭
导读:9月14日,2025海淀区教育大会专题研讨暨第三届海淀教育学术会议——“数智海教 融创未来 海淀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与标杆构建”专题研讨活动举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妍以《人工智能是教育的必答题也是分水岭》为题分享学校经验,现本刊整理,以飨读者。
方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9月14日,2025海淀区教育大会专题研讨暨第三届海淀教育学术会议——“数智海教 融创未来 海淀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与标杆构建”专题研讨活动举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方妍以《人工智能是教育的必答题也是分水岭》为题分享学校经验,现本刊整理,以飨读者。
近年来,清华附中一直没有停止思考“人工智能与教育关系”这个问题。如果称人工智能为浪潮,那么不被浪潮裹挟,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始终应该有的清醒。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工智能?
首先是思维的转变。人工智能不是一门知识或一项技能,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过去应对工业经济时代的“找答案”的教育体系,已经不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找问题”的教育体系。
其次是时代的要求。人工智能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思维训练,是当今学生必须要武装的时代本领。我们今天不教给他们,他们就可能是时代意义上的新文盲。
这是螺旋的上升。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单靠趣味性甚至娱乐性去吸引学生,必须配合人工智能深刻的底层逻辑,积极强化哲学等人文精神的涵养。
同时,也是角色的重塑。人工智能首先挑战的是教师,教师落后于学生不是偶然的,但处理好,实际也催生了一个教师向学生学、真正教学相长的新局面,而教师重新学习、重塑知识已经是前所未有的紧迫。
最后,还是治理的抓手。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下,技术不仅在重塑课堂形态,也在重塑学校的管理模式与育人逻辑,传统治理体系在响应效率、协同能力与精准度上已难以适配新需求。因此,学校治理体系的迭代变革已刻不容缓。立足这一现实挑战,清华附中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明确提出:“打造适合的治理体系、锻造适应的治理能力”。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思考,我们才深刻领会,国家为什么把人工智能教育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并作为强国教育的关键一步。
清华附中提出“时代为志、育人为本、行动为要”的办学理念,促成了我们的顺势而为。任何一所学校在时代大势中,都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特点和节奏找准了,主动权在手,就能跟上时代大潮。我们追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并给出行动答案:
一是教师如何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人机协同的边界在哪里?学校尝试用AI减少教师机械性的工作,释放他们的精力用于个性化辅导与课程设计。教师的关键作用应该是主导情感关怀与价值观引导,技术仅仅辅助知识传递,师生在课堂里共创共融,AI帮助学生完成简单低阶思考的同时,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二是如何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瓶颈并针对性提升?课堂“大水漫灌”容易忽视重难点,学生容易形成知识盲区。AI主导的精准教学需求迫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三是作为体量相对较大的教育集团,如何以点带面,广泛辐射?清华附中响应教育强国建设的号召,坚持做好本部办学的同时,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和对口支援帮扶工作。一个近30所成员校的集团共同体,如何将资源共享、支援帮扶“常态化落地”,除了必要的线下交流与支教外,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时空跨越”的最有效工具。
四是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中国教育提升国际竞争力?对标全球视野,我们认为重点是聚焦“人工智能+全球胜任力”,从单纯追求STEM能力到培养兼具人文关怀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以贯通课程、平台与生态,形成育人新范式。
抓就抓实,抓就抓准,抓一件是一件,抓一件成一件。我们这样一点一滴真抓实干起来:
首先,从源头抓起,我们努力建设一支理念新、敢实践的卓越教师队伍。
1.先锋队——驱动变革新引擎
2024年底,清华附中率先成立覆盖初高中所有学科的“AI未来教育训练营”,由19位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骨干教师参与,行动代号“AI 19”。这支队伍实际上是学校在数智时代建立起来的教育创新的先锋队,纵向发挥清华大中贯通优势,横向发挥校企合作联动优势。他们结合大数据、大模型的应用技术,参观清华学堂在线、小米智能工厂、字节跳动科技中心等,借助与专家的对话、高峰论坛的碰撞,不断精进自身在AI教育应用方面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为推动清华附中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注入了强劲动力。
半年以来,19位勇士开展课堂革命:有老师依托ClassIn、flowin平台,师生在课堂上共创课程空间,借助平台技术和功能,促进学生学得更好;有老师依托豆包、扣子(Coze)、智谱清言等产品的智能体或数字人,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人机互动,探索人机融合的新的教学方式;有老师依托网络平台创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场域,把课堂拓展到网络空间,打破时空限制,使学习一直延续;还有老师依托所学,构建AI助教+ABL学习模式(Ai Base Learning)创新学习方式,借助智能体促进学生学得更透、学得更扎实。
2.生力军——集团种子生根发芽
“本部引领、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是我们所坚持的发展理念。为此,学校专门开展了面向全集团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工作坊。长达半年时间,利用周末、寒暑假,集团将校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开展人工智能课程交流与共建;通过专家引领、课程汇报、小组交流,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历史、人工智能方法、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跨学科实践,创造了清华附中集团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相关课件开源共享,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多层次不同学段。目前,这门课程已被全国130余所中小学引入使用,广受好评。
其次,构建起人工智能时代育人新生态,作为育人模式革新突破口。
1.核心抓手——多层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早在2019年,清华附中便已行动,开始调研人工智能培养方案。经过多年的校内实验后,我们于2023年正式联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海淀区教科院等权威机构,联合成立了海淀区人工智能实验班,打磨形成“21天人工智能课程”。学生每学期利用周末、暑假、寒假等业余时间修完课程及实践内容,考核答辩后,完成毕业。课程体系围绕着数学思维、科学素养、人文社科、艺术鉴赏、技术实践等类别开展,通过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引导学生从掌握相关技术与工程应用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进而鼓励引导学生在原创的理论研究上进一步思考实践,实现从“认识AI——实践AI——原创AI”的不断迭代的生态课程系统。
2.专业平台——社会共享的人工智能集团网校
网校历来有之,甚至大家已经有所忽略这个概念,但“人工智能网校”的形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再局限于从头到尾地看视频,而是利用大模型的分析能力匹配每个人对视频内容的需求,甚至借助人工智能助手直接向视频提问。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可以自动分析网校中的每一段视频,生成智能纪要、讲课互动文字记录、课堂知识图谱和知识总结,极大降低了收看师生的负担,有效满足了个性化需求。
目前,我们做了能想到和能做到的人工智能工作,而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时代,真正的挑战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如果只停留于能够“想到”和能够“做到”,这是无法做到面向未来的,所以作为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教育者,我们更多地可能还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扩充“想到的”和能够“做到的”,既把必答题做好,也要不断在“分水岭”面前鼓足勇气,勇敢向前!
编辑|李梓萌
校对|刘佩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