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校长杨艳:构架百花课程体系 助推学生全面成长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4-09-27 10:56:30

导读:2024年9月20日,由《教育头条》主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协办的“《教育头条》系列学术沙龙第21期--北京基础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成果”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M楼九层科学咖啡馆举行。来自各区中小学校长共同分享探讨学校落实特色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此文为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校长杨艳的发言稿。


杨艳.jpg


各位教育同仁,大家好!


我是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的校长杨艳,非常荣幸能借此“教育头条”的平台,与大家分享我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我的发言主题是《构架多元课程体系,助推学生全面成长》。


一、学校概况与文化特色


大峪第二小学,自1954年建校以来,已走过70载春秋。学校分设小学校区与幼儿园校区,总占地面积达24890平方米。我们以“百花谷”为品牌特色,寓意学校如同山谷中的一片百花之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一文化特色,不仅体现了我们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与滋养,也彰显了学校开放民主、敬畏专业、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我们秉持“让每一个人都被看见”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发现并发扬每个师生的独特之美,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体验与实际获得,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需要、鼓励和认可。我们的文化主题宣言“峪见百花,预见未来”,体现了我们“教孩子6年,想孩子一生”的教育情怀,旨在为孩子未来而教,引导孩子为未来而学。


二、课程体系构建


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要求下,我校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特色实践类课程三大层级,涵盖人文与社会、数理与科技、体育与健康、劳动与实践、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共计80门特色课程,90多个教学班。我们遵循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的原则,构建了一个共性与个性、基础与发展、科学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三、特色实践类课程建设的途径


(一)素养导向与区域资源融合


自2016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来,我校紧跟区教委指示,通过与山区学校建立联盟,利用区域生态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探究。如“山谷里的一颗青核桃”项目,通过地质考察、营养分析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还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儿童立场与学科联动


我们以儿童为中心,实现了学科间的有效联动。以“满树山楂”课程为例,我们围绕校园内的山楂树,组织了跨学科实践研究小组,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多学科,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如英语日记集、诗歌创作集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师生观念转变与教学变革


我们坚持“探究”为核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注重探究精神的渗透。各年级基于不同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管理者,也是参与者,共同体验项目式学习带来的成长和变化,促进了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四)多维链接资源与研究视野开拓


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天津、河北等地,设计并实施课题研究。学生通过文献阅读、调查采访、实验探究等活动,不仅开拓了研究视野,还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锤炼了核心素养。


四、特色实践类课程建设的效果


(一)学生层面


通过参与PBL项目式学习和小课题研究,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创新性思维,提升了综合素养。我们的教育实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让每一个儿童都出彩”的理念。


(二)教师层面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学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了有效变革。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了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参与者。


(三)学校层面


特色实践类课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使学校成为了育人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有影响力的课程特色校。我们的研学成果和项目式研究成果多次在重要场合展示,得到了广泛认可。学校还出版了《满树山楂——跨学科主题课程》和《小课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本著作,总结了我们的实践经验。


展望未来,大峪二小将继续深耕课改建设,用丰富的课程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用先进理念引领师生成长。我们将致力于打造教育优质发展的新样态,擦亮二小素质教育的名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感谢大家的聆听,期待与各位同仁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编辑|刘磊 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