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十年蝶变·芳华绽放---集团背景下办学实践与探索
导读:北师大实验中学副校长、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校长刘海霞的致辞:十年蝶变·芳华绽放---集团背景下办学实践与探索。
北师大实验中学副校长、北师大实验华夏女中校长刘海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2015年,原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正式加入北师大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开启了“依托名校、特色发展”的转型之路。作为2015年首个从集团派驻华女的教育者,我亲历了这所女校在集团化办学浪潮中的“破茧成蝶”。今天,我们以“十年蝶变·芳华绽放”为主题,从历程举措、办学成果、未来展望三个维度,共同回顾 “她力量”绽放的教育征程,汇报学校集团背景下十年办学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部分、十年耕耘·五阶跨越——办学历程的关键举措
2015年7月,当“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以下简称“华女”)的校牌正式更新,我们迈出了集团化办学的第一步。十年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嫁接”,而是“基因重组”。十年五阶跨越,以集团化创新破解女校发展难题,从启航筑基到品牌确立,镌刻女校转型足迹。
【2015年·启航之年:基因注入】
作为集团继二龙路中学后的首所承办校,集团化办学尚处探索期,无成熟模式可循。集团特派1名管理干部驻校,推动管理架构、教学体系、作息时间全面对标集团本部,并将办公形式由重行政管理的年级组办公改为重学术研讨的教研组办公;华女教师深度参与集团各年级备课组,同步教学进度与测评标准,为办学注入“实验基因”。
【2016年·筑基之年:模式构建】
在直接对标集团本部一年后,我们意识到需探索“传承实验基因+本土化创新”的集团办学路径。集团率先启动干部教师轮岗,进一步派出部分中高考学科教师深入华女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华女也启动了《五年行动规划》研制工作,并首次提出探索“主体性浸润式”集团办学模式,确立(智慧、独立、自信、优雅)“WISE Girl”育人目标,奠定女校特色发展基石。
【2018年·突围之年:资源破局】
2018年开启新高考改革,作为单性别学校面对高中招生瓶颈及新高考选考组合不足的挑战,学校借力改革契机,向集团申请在本部开设高中女子“菁瑛班”以破解高中招生困境。该班依托集团本部师资与课程资源,采用“独立成班+混合走班”模式,既保留女校特色,又突破高中单性别教育局限。此举推动招生质量显著提升,办学口碑实现跃升。这也为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深入实践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遵循初高中性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初中封闭独立+高中混合协同”的女生教育环境差异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年·转型之年:战略聚焦】
2020年,受中考人数激增及高中扩招影响,集团在教室与师资方面对“菁瑛班”的支持面临压力。华女面临“续办高中”与“聚焦初中”的战略抉择,综合考虑华女校园环境限制等因素,领导班子经研判决定暂停高中招生,并推动初高学段剥离,集中资源深耕单性别初中教育特色领域。转型后,办学质量实现突破性提升,中考表现稳居区域前茅,标志着学校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跨越。
【2025年·立标之年:特色彰显】
2025年华女加入集团十年之际,恰逢北京新中考改革深化之年。北京市教委深化集团化办学,推动育人载体创新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集团直升计划与贯通培养模式逐步落地。学校办学声誉持续提升,成为区域内女生教育的优选品牌,生源吸引力显著增强,优良校风与育人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形成独特的教育影响力。同年,学校以战略前瞻视野启动《2025-2029新五年发展规划》,站在十年发展潮头擘画长远蓝图,铸就“扎根-生长-绽放”的集团育人闭环,在特色办学道路上树立新的里程碑。
第二部分、十年育英·桃李芬芳——办学成果的全面呈现
十年耕耘,我们交出了三份亮眼的成绩单,让“她成长”的教育答卷更加厚重。
(一)学生发展:从“成绩提升”到“全面绽放”
秉承集团“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的校训,以华女“睿智女生”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学业精进+素养培育+自主成长”的立体化学生培养体系。
1、学业成绩实现领跑:2016年作为加入集团后的首年招生,面对社会对单性别教育及办学质量的质疑,学校仅录取不足100名学生。为保障教师工作量与薪酬稳定,学校实施全体行政干部让课倾斜政策,同步推行小班化教学与“课堂增效+课后精辅”双轮驱动策略——依托高师生比优势,课堂聚焦群体效能提升;课后通过“每日答疑台账”精准对接个体需求,并借助班级与教师办公室同楼的空间便利,实现课间、放学常态化进班答疑辅导,由此构建起高获得感的教育生态,充分释放学校育人加工能力。2019年首届中考以平均分1.38分的微弱优势实现学业成绩的突破性领先,兑现了“低进高出”的承诺,此后持续深化课堂改革,形成“以质量树口碑、以口碑促发展”的良性循环,连续保持中考成绩领先优势。
2、特色素养全面开花:学校传承集团“素质教育、活动育人”理念,以育人目标为引领构建“华彩课程体系”,通过“基础必修+气质专修+智慧选修+素养实践”四维课程架构,为学生搭建科技、体育、艺术全面发展平台。科技领域,连续参与中国妇基会第六、七期“科技女性培养计划”,3名学生获评优秀学员并受邀参加2024中关村论坛;体育方面,以班级篮球联赛、绳舞飞扬等赛事落实全员锻炼,女子排球队在集团引领下五年内斩获北京市级排球赛事冠亚军3次,成为彰显“女排精神”的校园名片;艺术素养上,原创舞蹈《渡》获市、区学生艺术节双金奖并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新编舞蹈《芒隙》摘得第十九届北京舞蹈大赛群文青少组一等奖,合唱团连续两年获区艺术节合唱金奖,形成“体育强基、科技赋能、艺术修身”的特色成长路径,实现学生多元素养协同发展。
3、自主赋能双擎驱动:学校以“严谨规范+自主开放”为管理双引擎,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手机统一管理等刚性制度筑牢行为底线,依托“少女课堂”“学习智慧”课程及学科方法指导,系统培养学生自主规划与时间管理能力。构建“校长开放日面对面交流、校长信箱周度反馈、学生座谈会定期调研、评教评学动态调整”多维治理通道,让学生深度参与学校管理。在“允许试错、包容个性”的创新氛围中,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规划成长”,实现“成绩与成长齐飞,能力与素养并重”的育人导向,自主赋能成效显著。
(二)教师成长: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生”
教师成长以“输血-造血-活血”为递进脉络:通过外部资源“输血”筑牢根基,依托自主驱动“造血”激活内生动力,最终以成果辐射“活血”实现区域引领,形成可持续的专业发展生态。
1、借力优质资源筑牢根基
学校加入集团初期,通过两条路径强化师资建设:一方面2015-2019年先后引入集团10名中高考骨干师资驻校任教并担任备课组长,以联合教研带动教学基本功提升;另一方面申报“教师专业成长项目”,组建北京市10位退休特级及高级教师组成的专家组,每月驻校2次开展师徒结对指导,重点强化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双路径协同发力,助力华女教师依托外部优质资源筑牢课堂教学根基。
2、自主驱动实现共生发展
2019年集团与华女浸润式轮岗人数达峰值后,随着联合培养机制逐步成熟,教师团队从“外部输入”转向“内生成长”:2020年起自主启动教研改革,通过独立命题适配生源特点,数学、外语等学科自编校本学案形成特色教学补充;2022年20余名教师将培训成果转化为《高素质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实践研究》专著,近2年累计32人次获市区级科研奖项(含北京市“京教杯”二等奖),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21人、区级兼职教研员6人,多学科承担区级公开课。同时,全体教职工完成“成长型思维”专项培训,针对女校学生心理特点掌握差异化沟通技巧,构建起“教学能力提升—特色指导体系—学生成长反馈”的良性循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质量的共生共荣。
3、成果辐射驱动学科引领
教师团队在自主发展基础上形成成果输出能力,实现从“内生成长”到“区域辐射”的跨越:2021年,学校牵头申报北京市“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成功实现市级课题零的突破。近三年相关教师完成3项市级课题研究,其中《学生幸福视域下中学“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建构与实践研究》获北京市立德树人实践成果特等奖;2024年3位教师在中国陶行知教育研究会女学生教育专题研讨会上展示公开课并作主题报告,2篇论文在《生活教育》杂志发表,形成女校教育实践的可推广经验。同时,多名教师受聘市区兼职教研员,深度参与区域命题与教研指导工作,构建起“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区域引领”的专业发展路径,既彰显了教师团队的学科话语权,也通过经验输出反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实现个体成长与行业贡献的双向赋能。
(三)学校声誉:从“特色校”到“优质校”的跨越
学校声誉从“特色校”向“优质校”稳步提升:生源吸引力持续增强,教育价值获得多元认同,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教育品牌特色鲜明、内涵深厚。
1、生源结构优化:从“小众选择”到“学位需求增长”
十年间,学校自愿报名人数实现显著增长——从2015年的100人增至2025年的将近2700人,增幅达27倍。家长群体对学校的关注度逐步提升,社交平台升学季相关话题讨论量持续增加。这一变化既反映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也体现了社会对初中学段女校教育模式的认可。
2、教育价值共识: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认可”
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已形成多维度体系:学业成绩筑牢基础,良好校风与教师敬业的软环境优势进一步凸显;“菁瑛讲坛”“海棠诗会”等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路径。值得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的选择颇具说服力——过去教师子女升学填报多倾向本区传统名校,如今多数教师选择将我校作为女儿的报名首选,这既是教育同行的专业认同,也是“以心育心”理念的生动体现。
3、品牌影响拓展:从“校内实践”到“社会示范”
学校品牌影响力逐步从校园向社会延伸:毕业生自发搭建“红莲中里12号的记忆”校友交流平台,通过集体回忆维系情感联结,以“离校后仍念怀”的口碑体现教育温度;作为区域教育实践的特色样本,学校多次承担市区级调研任务(如“双减”工作专项调研),并作为中学代表向西城区人大汇报实践成效,同时作为集团办学实践案例多次接待同行单位考察交流。这种从“学生成长获得感”到“教育实践借鉴价值”的延伸,印证了学校从“特色鲜明”向“内涵优质”的扎实迈进。
第三部分、十年启程·再谱新篇——未来发展的蓝图展望
这份十年答卷的背后,离不开集团的坚实支撑——不仅是资源赋能,更是理念与文化的深度浸润。在理念引领上,集团始终秉持“集团化办学不是‘扶贫’,而是‘共生’”的核心定位,这种平等互信的发展理念,为我们探索“女子教育+名校资源”的特色路径提供了空间,有效规避了同质化发展困境;在文化包容上,集团尊重女校办学传统,支持保留“少女课堂”“艺术修养课程”等特色载体,鼓励构建基于培养目标的“WISE Girl”女子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合,让“华女特色”在集团生态中愈发鲜明。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我们锚定教育强国建设及市区集团办学3.0版整体规划蓝图,以学校《2025-2029新五年发展规划》为契机,将着力推进三项工程,推动“她教育”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课程体系升级:构建“衔接+特色”的培养路径
以教育强国纲要为指引,契合北京市新中考“缩减统招规模、深化集团化办学”的改革方向,依托集团办学优势,重点做好“初中筑基—高中衔接—特色发展”的课程设计。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集团贯通课程共建共享+校本特色课程个性选修”的立体化结构。针对女生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重点打造“数理思维提升课程”“女性科学家讲堂”等特色模块,通过项目式学习、科研微课题实践等方式强化逻辑推理与创新能力;同时保留“海棠诗会”“菁瑛讲坛”等人文品牌活动,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底蕴的协同培育。突出“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女性优势”三维目标,为培育兼具综合素养与独特竞争力的时代新女性奠定基础。
(二)师资队伍建设:以教育家精神驱动集团协同成长
以集团化办学优势为依托,以“教育家精神培育”为核心,构建“集团统筹+校本特色”的教师成长体系,激活教育发展内生动力。借助集团办学平台建立“教师研修联合体”,由集团内优质校名师跨校带教并共享“名师工作室”资源,联合开发“集团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与统一培训课程(如中考改革专题、跨学科教学策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研修实现资源互通,推动教师由“校内优秀”向“集团卓越”升级。针对青年教师实施“1+1+N”导师制(1名集团名师+1名校内骨干+N项实践任务)以提升课程落地能力。通过以上举措,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实现个人价值与集团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学校及集团提供可持续的师资保障。
(三)模式实践深化:提炼“主体性浸润式”集团办学经验
立足十年集团化办学实践,在集团的支持引领下,华女在“传承实验基因+本土化创新”中探索形成的“主体性浸润式”模式,已从女子教育特色经验沉淀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集团办学实践路径。该模式以“尊重成员校办学自主性、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为核心理念,通过“课程共建浸润教育理念、师资流动浸润专业能力、文化互哺浸润成长生态”三维路径,既保持各成员校的办学特色,又实现优质经验的协同共享。未来,学校将重点推进“模式系统梳理”工作:总结实践探索中的经验做法,提炼形成可迁移的操作思路与实施建议;依托集团平台搭建开放式交流机制,分享实践案例,希望能为市区集团化办学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
各位领导、老师们
十年前,我们以“破茧”的勇气踏上征程;十年间,我们以“生长”的韧性扎根华夏;十年后,我们将以“绽放”的姿态拥抱未来。十年蝶变,是华女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征程;芳华绽放,是集团引领华女发展的生动范例。这份成绩,离不开市区各级部门与集团领导的顶层设计与全力支持;饱含着每一位家长的信任托付与默默陪伴;更凝聚着华女全体教职员工“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坚守付出与无私奉献。
华女的老师们还记得2015年7月我到任时说过一句话表达对华女未来的期许,今天是时候再续写后一句。十年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启新程,十年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续新篇——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的“长风”已起,华夏女中这叶航船,正载着全体师生的心血,驶向更广阔的未来。让我们继续以集团化办学为纽带,为培养“能够胜任未来的睿智女生”而不懈努力,为市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更多“她力量”!
编辑|王灿
校对|刘佩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