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胡同小学周育副书记:历史有痕 永远新鲜
导读:新鲜胡同小学秉持“生命因发现而新鲜”的教育理念,以校史课程为核心,强化学校文化传承。学校有着近300年的历史,结合数字校园建设,通过校史馆与智慧管理系统,将传统与创新紧密融合,为学生构建有温度的学习环境。通过实地参观、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学校、家乡、祖国的热爱。学校在人工智能、阅读推广、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不断探索和调整课程内容与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态度。
新鲜胡同小学秉持“生命因发现而新鲜”的教育理念,以校史课程为核心,强化学校文化传承。学校有着近300年的历史,结合数字校园建设,通过校史馆与智慧管理系统,将传统与创新紧密融合,为学生构建有温度的学习环境。通过实地参观、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学校、家乡、祖国的热爱。学校在人工智能、阅读推广、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不断探索和调整课程内容与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态度。
新鲜胡同小学周育副书记(主持工作)从学校介绍,课程介绍以及校史课程和课程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新鲜胡同小学坐落于历史悠久的朝阳门地区,始建于1729年,是清雍正七年的正白旗觉罗学,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极少数始终坚守原址、未曾迁移的学府之一。学校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培育了无数杰出的人才。
学校整体布局独特,采用三进院落与前院后楼的巧妙设计,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教育的元素。自主持学校工作以来,新鲜胡同小学以构建“新鲜大党建”格局为引领,秉持“生命因发现而新鲜”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高质量办学与特色发展,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栋梁之才,努力践行“教时代新人,育栋梁先才”的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彰显着学校文化的品牌内涵还有新鲜样态。
学校不大,现在有19个教学班,七百余名学生,六十余名教师。但是在这六十余名教师当中,有市区级骨干教师14人。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办学道路上,如何让历史悠久的百年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是每一位新鲜人共同的愿景与使命。为此,在暑期期间,我们精心梳理并制定了学校的办学计划,旨在为新学期、新学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提供有力抓手与载体。我们特别将“智慧新鲜”、“阅读新鲜”、“健体新鲜”以及“育美新鲜”作为实现高质量办学、让百年学校焕发新光彩的重要载体。
首先,就是作为北京市人工智能应用试点校,东城区智慧教育校园示范引领校,智慧新鲜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北京市首批书香校园,青少年阅读推进学校,阅读新鲜也在校园内悄然成为了一种兴趣、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阅读让新鲜人的生命越发精彩。作为北京市足球特色校,健体新鲜也为学校活力办学注入了动能。同时作为东城区艺术教育特色校和美育研究会的成员校,育美新鲜也是让真善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去润泽心田、赋能成长。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涵盖五个教育领域,主要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三个方面归类。本学年,我们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将进行更深入、科学且严谨的架构完善。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的特色校史课程。
作为学校的新领导,我深感学习校史是了解学校、传承文化、指导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自从我踏入新鲜小学的大门,我便被学校那长达300年的历史所深深吸引。校史,不仅是学校创建、发展和壮大的真实记录,更是一部充满起伏与变迁的史诗。它蕴含了学校建立与发展的宝贵经验,是每一位新领导认识学校、规划未来的重要参考。
2023年10月,我们的校史馆正式揭幕。这座馆藏不仅是一座历史的宝藏,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桥梁。它巧妙地以时间为轴,将觉罗学、京师公立第三小学堂直至今天的新鲜胡同小学的演变过程串联起来,展现了学校300年的沧桑岁月。
然而,受地理位置限制,我们的实体校史馆空间有限。但正是这样的挑战,激发了我们探索数字校史管理的灵感。借助学校作为市区智慧教育示范学校的优势,我们打造了数字新兴校园,实现了校史馆的无限空间拓展。我们开发了符合小学生学情的交互互动设计,让孩子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数字空间中自由探索。这座数字校园不仅还原了学校的真实环境,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让我们感觉到这个数字校园,实际上实现了让孩子们去更广阔的领域当中去学习,也让这所百年老校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也充分展现出校史馆是一座有温度的博物馆。
通过校史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传承学校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将思政教育与学校历史生动结合,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有力载体。孩子们在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为学校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是基于对学校历史的深入了解和对教室的细致梳理,我们萌生了挖掘和呈现学校历史的想法。于是,我们的1.0版本校史课程应运而生。
1.0版本的校史课程我们采用了校史馆宣讲团的形式,这个宣讲团由12位老师和5名学生共同组成,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平台。在摸索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传播校史不应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而应该更加系统、深入,并拓展其影响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激发师生对学校的热爱,进而拓展到对北京的热爱,最终建立起文化自信。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本学期逐步摸索并形成了2.0版本校史课程的框架。
在2.0版本的校史课程中,我们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包括教育文化、胡同文化、古建文化、中草药文化、中轴线文化、运河文化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们在传承历史、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目前,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每周一节课,每个学期除去节假日等因素,共设置了12个章节的内容。此外,我们还安排了参观、动手实践等活动,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每个学期有17周的课程,从1年级到6年级,我们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我们也想将跨学科的理念融入到校史课程中。比如,在历史溯源、校园古建、校园环境、文化拓展等层面,我们都会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整合。每个年级在课程板块和目标上都有一定的定位,以确保课程的连贯性和针对性。
目前,由于课程设置的要求以及我们宣讲校史课程的师资力量所限,我们的校史课程实践主要在一二年级进行了宣讲,并在3至6年级的课后服务中得以实施。虽然我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校史课程的内容和经验尚待深入和完善,但从课程构架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有了三方面的思考。
首先,校史课程已经融合了各个学科,但如何设计让不同学科的老师从自己学科本位的角度出发,找到与校史融合的点,这是我们在教师教研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和设计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融合,让校史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其次,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能够自发地参与到校史课程的学习中,并通过学习真正地爱上学校、家乡乃至祖国。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是我们教育的核心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校史课程,让学生在润物无声、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最后,课程的评价问题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校史课程的评价可能更不容易被量化,因此如何开展评价,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情感和文化自信方面的成长,都是我们在后续完善校史课程时需要深入研究的。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既科学又有效的评价方式,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变化。
编辑|王世钰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