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校长徐琳:创新教育促全面发展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4-10-31 18:09:08

导读:2024年9月27日,由《教育头条》主办,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协办的"《教育头条》系列学术沙龙第22期——北京基础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成果”在北京第五实验学校举行。来自各区中小学校长共同分享探讨学校落实特色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此文为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校长徐琳的发言稿。


徐玲.jpg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校长徐琳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作为陈经纶中学的第二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自2007年建校以来,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自2018年起,学校与旁边的劲松分校进行了融合式发展,成功将一所薄弱校转变为朝阳区的优质学校,成为名校办分校的示范性代表。如今,两个校区捆绑式发展,五个校区(包括三个小学部和两个中学部)共有师生6000多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一个目标:为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保障的教育,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提供最有特色的教育。在新学期,学校旨在随着新课改和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进行深刻的重塑。

 

构建三个层次五个领域的课程体系


为了构建全面而精致的课程体系,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设计了三个层次、五个领域的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这三个层次包括基础类、拓展类和发展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层级递进和全面落实。五个领域则涵盖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涉及的品行、德行以及生活应用等方面,各领域课程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课程实施路径


在课程实施路径上,学校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首先,建立了跨学科的教师团队机制,推进跨校区、跨学段教师团队的思想共识,进行跨学科主题课程的系列研究。其次,建立了学科教研、年级融合教研以及师生教研三位一体的教研体系,让学生也融入到教研的行列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探究性作用。此外,学校还形成了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流程模板,为老师提供了操作流程的方向和支持。


通过跨学科主题实践,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能力、团队合作力、信息整合运用力以及适应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老师也提升了课程设计的开发能力、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团队协同的合作能力以及教育研究的反思能力。从学校层面来看,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创新了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与竞争力的提高。

 

新课改下的思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将聚焦在育人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新学年,学校将立足于课堂,在教学目标、教育学的关系、学习方式以及知识内容等方面进行突破。而落实这一关键因素的关键在于教师团队。为此,学校今年建立了一个魔方组织,通过激活个体组织,力争实现动车式的发展,由学校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师生的这种自我驱动,彼此触动和系统联动,实现改革的深入,在学校的改革目标上践行学校课程的教育学变革。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通过引入AI赋能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迈出了革新的一步,其核心在于强化教师如何高效抓课、打造高效课堂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创新性地引入了AI赋能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强大功能。在课前准备阶段,学校通过收集学生的预习数据和课前作业问题数据,结合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老师的备课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这一举措不仅能够帮助老师准确识别自身备课的优缺点,还能进一步优化课前流程,确保每一节课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学校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本节课的重点问题,为后续课堂的精准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这种基于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的创新教育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不断成长和提升的空间。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努力为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展望未来,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将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教育典范,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