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高新桥: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探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破解之道

来源:海教思维 | 时间:2024-03-11 18:25:22

导读: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3月9日下午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就教育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他指出,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优质教材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充足的课间活动,注重劳动习惯养成,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快实现校内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由此看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已引起教育部的关注。特刊发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高新桥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章,以飨读者。


高新桥.jpg

高新桥校长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是当下面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从国家层面所做出的重要行动计划。在学习这项行动计划领会精神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加深入思考:中小学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在破解之道上能够有何作为?

近些年,中小学校遇到的教育挑战,从常规的学生管理走向关注学生的生涯发展,从注重学业水平走向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日益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困扰,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我国同样也不例外,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低龄化趋势。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率上升相对应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群体的低龄化趋势,即心理问题的主要群体从大学生到高中生,又逐渐到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并伴有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

学生心理问题诱发原因的多样化。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尤其在中学时期,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本身容易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当困扰无处发泄,只能陷入内心的折磨。这种个体心理急剧变化,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来自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和竞争压力,可能来自学业成绩或师生、同伴关系等学校因素,可能来自父母的高期望、不良亲子关系等家庭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发展的诱惑等社会因素,还有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关的自身因素。只有真正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面对种种在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理想的破解之道在于构建全面的工作体系——家校社协同机制。

在家庭层面,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期待孩子的成长目标,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

在学校层面,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研发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校本课程,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突发性的事件,做到主动干预,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支持学校教育的行政部门,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促进家校协同。

在社会层面,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特别需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支持,不仅能够与学校建立联动,指导学校心理教师科学开展心理问题的识别,而且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还希望教育、卫生健康、网信、公安等部门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提供支持和保障。



编辑 | 余琳 赵越儿

校对 | 周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