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惠:新时代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路径
导读: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为基本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深刻解读与领会劳动素养的内涵,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维度构建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学校自2020年起就成立了劳动教研组,在高一年级开设劳动必修课,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化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小惠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为基本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深刻解读与领会劳动素养的内涵,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维度构建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学校自2020年起就成立了劳动教研组,在高一年级开设劳动必修课,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化建设。
劳动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观念等方面具有的良好修养。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素养强调以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观念为核心,形成能够适应时代特点及需求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新时代人大附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实施路径基本可概括如下。
01遵循全员育人的课程理念
自建校以来,人大附中一直坚持“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办学思想,以“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为办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探索方面,人大附中在20世纪90年代就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将发明创造与劳动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如图1所示。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展高质量的劳动技术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形成技术创新教育特色(1994年——2006年);投入新课程标准实施与研究,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2007年——2014年);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以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结构(2015年——2020年)。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逐步形成了劳动素养与技术素养并举、劳动技术与通用技术融通、面向真实世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图1 人大附中劳动教育探索历程
面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人大附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课程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大附中始终坚持全员育人的先进理念,将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劳动课程教师的行列当中,形成由22位专职教师和33位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学历均为硕士及以上,专业涉及机械与电气、自动化、机器人、工业设计、教育技术、数学、美术、艺术设计、飞行器设计、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兼职教师则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图书馆管理员、保洁员、实验员、烹饪师等承担。其组织架构充分融合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激发各大部门劳动教育活力。在纵向上建立以校长引领,副校长主管,图书馆、教务处、食堂等多部门相互配合的层组管理,在横向上建立以年级组、教研组、早培教学部、对外合作办学中心主导实施的级组管理,层组管理与级组管理相互交融的组织架构设置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保驾护航,如图2所示。
图2 人大附中劳动教育组织架构图
02制定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2020年秋季人大附中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调查。通过对1368份有效问卷的研究分析,发现同学们普遍表现出较好的劳动观念,但不同年龄段、不同部门、不同性别的学生,其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对于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而言,学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不同的劳动素养,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基于此,人大附中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根本宗旨,结合劳动素养的四个维度设立课程目标。
其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其二,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其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其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03设置需求为引的课程内容
新劳动教育一直崇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试图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实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劳动形态。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的劳动形态,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个性化、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基于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人大附中树立了强调多元、尊重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的教育思想,认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针对高一年级,人大附中采取开设劳动必修课的方式,将劳动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如图3所示),各模块开设10门左右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分属于四个模块中的任意四门课程进行学习。2022年,国家颁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标准,劳动成为必修课。在开齐开足劳动必修课的基础上,学校也积极拓展劳动课程的学习空间,如采取劳动实践活动与志愿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
图3 人大附中劳动课程的四个模块
劳动课程的架构是人大附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一大亮点,由生产劳动实践、校园劳动服务、传统工艺与生活技术及生涯职业规划四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从生活的多个领域开设多门课程,如图4所示。
其中,生产劳动实践模块结合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及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深入生产劳动的现场,认识生产劳动对于创造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校园服务劳动模块融合校园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多个场所及工作人员,让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优良习惯。传统工艺与生活技术模块串联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手艺。生涯职业规划模块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选择专业、理解职业,从而澄清自我价值观,实现人生选择。
劳动教育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是基于人大附中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形成的个性化实施方式,其课程架构的落脚点始终在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将重心放在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图4 人大附中劳动课程架构
04建立过程为主的课程评价
开展劳动课程评价是学校构建劳动素养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引导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人大附中劳动课程学分设置由两部分组成,必修课4学分,课外活动2学分。对于需要学习劳动课程的高一学生而言,完整地经历整个学期四个模块的劳动课程学习,在考核合格后即可获得1个学分。高二年级的劳动课程与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融通,保证每一位同学能够在高中阶段获得足够的劳动教育机会。因此,学分的规定保证了学生参与劳动课程的数量和质量。
当然仅仅依靠学分限制是不够的,人大附中采取“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新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整体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人大附中针对四个模块自主研发了《人大附中劳动实践学习单》,以此记录学生劳动学习的过程资料与结果资料,通过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劳动课程学习状况做出综合评价并撰写劳动导语。当前,学校劳动教研组承担了国家、北京市多个课题,正在深入研究新时代劳动素养的测评方法及工具,赋能每一个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编辑 | 张心惠
校对 |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