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洪星:聚星成河 逐梦强国——“四位一体”共育新时代“红星少年”
导读: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洪星:聚星成河 逐梦强国——“四位一体”共育新时代“红星少年”。
一、播种班级星火,培养笃行逐梦的有志少年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在教育实践中,我认为有志少年必须自律、自信、自立、自强,笃行于微才能逐梦远方。
(一)迈好入学第一步,启航赋能严自律
走好幼升小的第一步,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是成长成才的关键。
1.学前一份启航问卷,摸清学情底数
为了预先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状况,精准把握家长教育需求,探索设计了“红星启航”学前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孩子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作息特点、入学准备,以及家长的教育期望、亲子关系等。邀请班级家长填写,大数据帮助我精准掌握孩子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更加科学的教育计划。
2.入学一本《星红手册》,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年级的孩子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从依赖逐渐走向独立。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并乐享小学生活,我多方收集材料,编写了图文并茂的《红星手册》,涵盖课上如何专注听讲,课间怎样合理利用,以及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等。
3.平时一套“教育锦囊”,促进自律养成
自律养成不仅需要在学校塑造,也需要在家庭延伸。为此,根据孩子的自律特点和阶段性教育的重点,设计了简短明了的“教育锦囊”,内容包括培养学习习惯、情绪管理以及亲子沟通等方面的教育方法。每周五线下和线上分发给家长。很多家长特别是老年家长接孩子时都会仔细阅读,热烈讨论,回家后还会与孩子父母分享学习。有的家长还在锦囊上记下心得感受,还有的将锦囊装订成册,作为孩子的成长见证。
(二)打造红色能量场,文化赋能建自信
构建全方位、沉浸式的爱国教育氛围,引导孩子感悟祖国厚重历史与辉煌成就,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
1.每日——点赞祖国成就
从小培养关注时事、热爱祖国的情怀,是我班级育人的重要理念。每天早读安排学生轮流进行“点赞祖国”新闻播报。课间时,常常能见到孩子们讨论新闻内容。尽管语言还略显稚嫩,但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却如同雨后春笋,悄然在心中拔节生长。
2.每周——分享红色经典
红色文化不仅是我党我国长期奋斗凝成的精神财富,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红色传人的厚重资源。每周一三五中午,利用10分钟的时间,班级通过一事、一歌、一影的方式构筑红色能量场。
3.每月——召开爱国班会
以“中国心·爱国情”为主线,每月召开爱国班会,区分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别以了解国家象征、品味国粹之美、探寻中华文化、传承楷模力量等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感悟中国力量、建立中国自信。
(三)用好成长试验田,岗位赋能助自立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把班级内部的各种岗位当成试验田,让孩子在服务班级的过程中赋能储能,逐步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实现人格和能力的自立独立。
1.搭舞台——科学设立“红星岗位”
把班级学习生活工作进行模块拆解,按照“岗位命名讨论—— 岗位价值说明—— 岗位职责思考—— 岗位分工实践 ”的步骤,开设桌椅小管家、灯光大师、课前检查员等“红星岗位”,引导孩子根据自身实际和兴趣特长上岗服务。
2.练本领——轮岗锻炼尽心尽责
实行“红星岗位”竞选轮岗制度,让孩子在不同岗位锻炼。上岗前,邀请家长担任金牌教练,引导孩子明晰岗位职责。上岗后,孩子全力以赴完成任务。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有的孩子还制定工作清单。换岗前,组织圆桌会议,交流心得体会,分享好点子、好做法。
3.树榜样——民主评选班级工匠
每周班会组织评选“小组工匠”,每月组织评选“班级工匠”。这一举措不仅点燃了孩子积极奋进的热情,也淡化了家长对于“学生干部”身份的关注,将焦点从追求岗位名利转向了孩子的岗位能力。
(四)正向激励体系化,评价赋能促自强
探索构建个人、小组、班级三级评价体系,贯穿班级育人全程,鼓励孩子自励自强。
1.一本《积星存折》记录个人闪光
创设《积星存折》,记录孩子日常习惯、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换取不同的星星,及时肯定和记录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和进步,增强了孩子们的进取意识和自强精神。
2.一幅中国地图串起小组荣誉
以小组成员共同绘制中国地图的方式进行小组评价。低段,用涂亮省会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二年级的孩子,每当小组中成员的《积星存折》集满一页,就可以点亮中国地图上的任意一个省会城市,最后将全部省会城市点亮的小组获胜。中段,以给省级行政区涂色的方式进行评价;高段,以拼出中国完整地图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富有趣味性,不仅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也让孩子在点亮、涂色和拼接地图的过程中,同步了解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培养爱国情怀。
二、拨亮家庭星光,培养懂得感恩的怀德少年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第一个课堂。
(一)饮水思源知感恩
1.感念父母生育之恩
家校携手开展“生命之光”系列活动:播放小鸡出壳等视频,观察生命诞生之难;让家长给孩子在肚子前放篮球体验上楼梯、躺卧休息的不便等,体验生命孕育之苦;家长讲孕期养胎、安胎的故事等,倾听护佑生命之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2.感念家人养育之恩
为了让孩子感念养育之恩,联合家长开展“三个一”活动:算一本亲情账、上一次周末班、当一天小家长等形式,系统感受父母的辛苦操劳。
(二)弘扬传统懂感恩
1.传承孝道文化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儒家文化“八德”之冠,不仅是爱的教育的延伸,也是“立德树人”理念的传承。观看《二十四孝》动画片、参观孝道博物馆、背诵《游子吟》《三字经》等经典名篇,感悟孝道文化的源远流长。
2.传承优良家风
在班级开展“晒晒我的家风”活动,孩子向长辈了解家风故事;开展“点赞红色家风”活动,孩子们分组推荐我党我军著名领导人和革命先烈的红色家风,通过分享领袖人物的家信、革命英烈的家书等,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
(三)一言一行践感恩
1.大胆表达,感恩有我。
鼓励孩子敞开心扉表达爱。开展“谢谢你、我爱你”亲子活动;制作“感恩心语”卡片;组织“画中有情”竞赛等。这项活动反响强烈,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画作和打的分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微善成流,爱心有我
着眼孩子年龄小、力量弱的实际,引导他们从小事细节上下功夫,以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的关心。建立《爱心档案》,记录家人的生日、爱好、喜欢的食物等,帮助孩子合适的时机表达自己的爱;寄送“爱心快递”,给环卫工人、快递员和外卖小哥夏天送凉茶、冬天送热水等,用微小举动传递爱心力量。组织“爱心义卖”,在学校的操场上义卖图书、玩具、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等,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走进社会星云,培养知行合一的奋斗少年
引导孩子走出学校小天地,走进社会大舞台,通过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组织起来、行动起来、思考起来,实现学践结合、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一)五馆研学,锻造成长之翼
依托北京丰富的场馆基地,家校协作,开展“研学之旅”,通过集体行动和自行安排两种方式,组织孩子利用节假日走进五类场馆强心、强识、强智、强知、强体。
1.纪念馆:涤荡灵魂强心。
发挥党史、国史、军史铸魂育人作用,组织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北大红楼等红色场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2.博物馆:开拓视野强识
走进国家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等著名场馆,探索人类文明足迹,感受时代沧桑变迁。
3.科技馆:创新引领强智
组织孩子参观中国科学技术馆、天文馆、宋庆龄青少年科技交流中心等场馆,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
4.图书馆:遨游书海强知
在用好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走进国家图书馆、新华书店、城市图书馆等场馆,沿着兴趣读、带着问题读、小组讨论读,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厚实知识储备。
5.体育馆:竞赛竞技强体
鼓励孩子课余走进各类体育馆,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在足球场上放飞自我、在跑道上风驰电掣、在滑冰场上翩翩蝶舞……磨砺意志、强健体魄。
(二)社会淬火,夯实成长之基
教育引导孩子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受教育、长才干,以各种形式积极服务社会,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更有担当。
1.“微光”行动:担任义工,志愿服务
发起“微光”行动,组织孩子以个人、小队或集体的形式,投身各类志愿活动。走进博物馆,担任志愿小讲解员,传播文化、讲述历史;走进社区,担任义工,督促居民垃圾分类,清理楼道野广告等,用一点一滴的“微光”温暖他人。
2.“暖阳”行动:学习雷锋,助人为乐
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赞爱心、献爱心,发起“暖阳”行动,鼓励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在班级里,点对点结成“同心对子”,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社区里,分组与孤寡老人结成“敬心对子”,帮老人打扫卫生、聊天解闷;在社会上,班级与贫困山区的孩子结成“爱心对子”,通过捐赠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成长。
3.“春雨”行动:危难面前,奉献爱心
当国家发生地震、雨雪灾害等,都发起“春雨”行动,鼓励孩子为灾区送温暖、献爱心。如甘肃积石山地震后,孩子们主动捐款捐物,还书写了爱心明信片,为灾区人民送去精神慰藉。令我骄傲的是,有的孩子还加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展示中国儿童的担当和形象。
四、追寻部队星座,培养心怀家国的担当少年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将英雄基因渗进血液、融入灵魂,让孩子心怀家国、肩有担当是我的教育目标。
(一)对话戍边军人,强化奉献精神
边防军人坚守在祖国最遥远的地方、战斗在最艰苦的环境,是新时代为人民群众负重前行的人。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最有说服力、最有感染力、最有教育力。
1.直击:千里连线西藏官兵
与戍守国界线的西藏军区西兰塔边防连联系,通过远程视频,观看官兵冒雪巡逻、高原站岗等边防生活的点点滴滴,直观感受边防艰苦生活,深刻体会到官兵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官兵们还亲切地鼓励“红星班”的孩子们,要珍惜学习时光,努力锻炼身体,将来为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绘制了专题书画,向戍边英雄致以崇高敬意。
2.诵读:品味感悟边塞诗词
边塞诗词是我国古诗词中的瑰宝,其中的家国情怀、边塞风光、金戈铁马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抵御外敌、报效国家。基于此,班级坚持诵读边塞诗词,通过个人领读、集体诵读、教师解读、家长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出塞》、《敕勒川》等经典边塞诗中的意境情怀,以及蕴含其中的风光之美、战斗之美、报国之美。
3.致敬:点滴践行逐梦强军
边防军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孩子,成为他们心中最闪亮的星。班级顺势开展“追星”大讨论,教育孩子追报国之星、追英雄之星、追奉献之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开展节日致敬英雄活动,在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向边防连队官兵发祝福短信、致敬视频,寄送手写原创春联等慰问品。
(二)对话英模群体,传承英雄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级坚持开展对话英模活动,引导孩子把英雄立为心中的标杆,向英雄看齐,当英雄传人。
1.用英雄故事励心
在新时代改革强军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很多备战打仗的英雄人物和制胜对手的战斗故事,他们不仅是强军兴军的时代见证,也是爱国教育的鲜活资源。班级定期播放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推出的纪录片《追光》、《逐梦》、《淬火》等,用片中的鲜活故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并邀请系列片撰稿专家讲述强军故事。同时,邀请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单位的军人或学生家长,讲述英雄背后的故事。
2.用仪式教育润心
班级坚持用各种仪式引导孩子向上向好。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伴随着激昂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孩子们的心灵随之得到洗礼;组织为英雄画像系红领巾仪式,每学期开学组织学生代表为黄继光、钱学森、雷锋、张超等全国英模的画像系红领巾,并悬挂在班级英雄墙上;开展擦拭英模塑像活动,利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时机,组织孩子们走进烈士陵园,擦洗烈士塑像和墓碑,激励孩子继承先烈遗志,奋勇前进。
3.用主题活动聚心
用富有部队特色、凸显团队精神、融合英雄精神的特色活动增强孩子的凝聚力、意志力。开展“我为英雄写封信”活动,孩子们亲手写下对英雄的崇敬与祝福,寄给海军邓世昌舰、黄继光连、金头盔飞行员等单位和英模人物等,编辑“英雄寄语册”;定期举行“一日兵”体验活动,走进海军大院、国防大学等部队营区,邀请官兵走进校园,让孩子观摩叠被子、站军姿、走正步、摸枪械,体验部队的严格管理和军人作风,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颗星,熠熠生辉。一群星,点亮中国。
期望“红星班”的孩子们在祖国大地绽放光芒!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