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讲习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田美娟:“教”在习惯培养中 “育”予活动进行时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5-01-19 10:44:55

导读: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田美娟 :“教”在习惯培养中 “育”予活动进行时。


有一位禅师,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农田。禅师指着田里的杂草问弟子们:“怎么可以除净地上的杂草?”弟子们纷纷回答:“可以用手拔、用锄挖......”禅师摇了摇头说:“这都不是最佳的办法,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禅师说:“明年你们就知道了。”到了来年,弟子们发现,这片农田长出了成片的粮食作物,再也看不见杂草了。原来,禅师的智慧是用“种粮”来“除杂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十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我正是借鉴禅师在“种粮”过程中慢慢“除草”的道理,在平常而又经常的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用好的习惯代替不好的习惯,“教”在笃行于微处,“育”予自觉自为时。


图片1.jpg

 

把一个班级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在这样的六年轮回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的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因“时”而育。结合学校“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办学理念,我本着“‘教’在笃行于微处,‘育’予自觉自为时”的班级育人目标,制定了本班的班训:“献微言微行微力量,做自觉自为好少年”;班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歌“不完美的小孩”。 力求达到:


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给以积极的干预和疏导,培养明德笃行的阳光少年。


2.因“事”而育,让学生的“小主人”角色得到充分发挥,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微言、微行、微力量,培养自觉自为的笃行少年。 


一、因“材”施教,培养笃行于微的好习惯      


图片2.jpg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是不同的,教育方式也要因“材”施“教”,从一年级的懵懂无知,到中年级的有条不紊,再到高年级的笃行于微。针对孩子的特点,班级管理也要因“材”施教,在“种粮”的过程中慢慢“除草”,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榜样学习,正确引导,养成良好习惯


一年级刚入学时: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幼儿向儿童转变的时期,他们善于模仿和尝试,他们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有当好学生的愿望,但还不了解学校常规。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一年级的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在老师和学生交往过程中:1.善于用“谢谢”、“你好”、“对不起”等词汇,学生耳濡目染,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也要经常用到这样的词,对待自己严于律己,对待他人宽容大度,学会同伴交往;2.每天课间操,我都是和学生一起按学校规定走出教室,站在队列的前面以标准的动作做操,学生自然也是队列整齐,动作规范到位;3.我每天在楼道和班里走动时,只要发现有纸片就随手捡起,就是这小小的动作被陆续进班的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规范言行,着眼细节。


3.jpg


我的班级里有个叫小汐的女孩,一年级入学的时候,她的全职奶爸每天为梳辫子占用大把时间,孩子也经常为辫子不好看撅着小嘴,恳求我做做思想工作让孩子把长发剪了。我再看看座位上的女孩,竟然没有几个短发的。于是,我忍痛先剪短自己蓄了20多年的长发,我觉得为学生们付出,值得!当我走进教室时,孩子们惊呼:“老师,都没认出来!”“知道吗?这是今年最流行的短发,你们也可以试试。”几天后,我们班陆续出现了很多短发女孩,小汐也在其中。老师的无声影响对学生有强烈的示范效应,正确引导,予教于微。 


(二)挖掘潜能,特长展示,促进学生成长


低年级平稳过渡,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且愿意努力遵守,乐于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


1.轮换制度,展现自我


一个班级的运转,是否具有凝聚力,班级的管理是关键。我们班的小干部都是轮换制,如值日班长、带队体委、小组长……在班级管理中,每个孩子都为自己能当上班干部而高兴,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更加珍视同学们对自己的信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小同学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大有提高,全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加强了,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2.百星展示,发挥特长


我们班每月会举行百星展示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报名参加,利用班会课时间在班级进行展示。张暄奕同学的唱红歌、段晓琪同学的书法、聂煜阳同学的小提琴……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大家把自己擅长的方面展示出来,不仅增强了自信心,同时还增加了同学间的学习和了解,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在班级不同活动中也会发挥不同的作用。


这样因“材”施“教”的班级管理理念,获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和好评,我也获得北京市班主任骨干教师、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班主任、区级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


二、因“事”而育,培养明德笃行好少年         

               

(一)关注细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在学生习惯养成期,我们班的学生中午自己打饭,学生倒饭、残渣倒出桶外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也反应出学生没有养成珍惜劳动果实,杜绝浪费的好习惯。结合“光盘行动”,我在班级开展《小餐桌,大文明》活动,并在午休时间诵读有关珍惜粮食和劳动果实的中华传统诗词,从一言一行中警示自己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并在纸盘上绘制餐盘画,挂在班级督促警示,让学生懂得要从小事做起,在笃行于微中内化自己的品德,并努力落实到自觉自为。


4.jpg

 

(二)呵护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情感养成期,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需要成人的引领和疏导,因此,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首先开展了个人情绪疏导,前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分析学情,找到学生面临烦恼的主客观因素,通过《拥有好心情》的活动,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正确对待烦恼。针对学生自己的烦恼,让学生来当医生,为同伴解除烦恼开个“药方”。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每天拥有好心情。 


图片8.jpg

 

(三)不忘初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祖国70周岁之际,我设计的《祖国那么美,我想去看看》的班会活动,带领着孩子们表达自己一份小小的爱国心意,获得了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优秀德育成果三等奖、翠微小学班会评优一等奖;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之际,在班级组织了《端午节》活动,并被北师大研究院评为传统文化优质课;在各种特色活动中,班风在逐渐形成,也为以后丰富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jpg

 

结合校园生活,在班级开展的各种特色活动,我们以学生的个体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感悟,从中不断完善自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明德笃行好少年。


三、携手同行,“家校社”共育助力班级发展


按照少年儿童的特点,引导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劳动,接触现代科技,接触大自然……广泛接触,拓宽视野,深入实践,是班级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很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共同携手,助力班级发展。为构建家、校之外的教育平台,我们班联合“海淀区万寿路街道翠微路社区”,形成了“校家社”携手共育的育人模式,让我们的教育模式更加多样、灵活、丰富。


图片12.jpg

 

(一)社会实践活动有声有色


学校驻地周围的翠微路社区是90年代陆续建成的集办公商住一体的社区,规模大,人口多,产权交织,具有“院中有院,人文生活气息浓厚,社会资源齐全的特点”。我第一次走进社区,就被社区党建文化阵地图书室、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养老驿站以及儿童活动设施所吸引。于是,带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共同商讨选择社区作为校家社社会实践基地,为班级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图片13.jpg

 

寒假期间,组织孩子们参加了社会实践基地“携手共筑社区梦,欢声笑语迎新年”庆春节联欢活动,师生一道参观了社区党建文化阵地,载歌载舞,为社区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送上了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和美好的祝福,与群众文艺团体一起,展示了才艺。孩子们的精彩表演为社区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大手拉小手志愿者服务为社区建设带来了“微行动、微力量”。


腊月二十三小年当天,我们还应邀参加了万寿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组织的 “笔墨迎春,龙年送福”系列活动。我们班的学生与书法爱好者、社区青少年志愿者、快递小哥齐聚一堂,写春联,送福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累计送出春联100余副,“福”字200余份。不仅增强了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亲切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更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3月5日学习雷锋日,老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志愿者们开展了“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的志愿活动,学生们手拿清洁工具,细心擦拭社区健身器械和栏杆,清理自行车棚的每一个角落,捡拾花坛和绿地的每一片垃圾,仔细清洁每一扇单元门。孩子们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被清理过的公共区域,公共设施焕然一新,自行车摆放有序。


针对近期电动车充电导致火灾频发的情况,我们向翠微路社区周边居民、商铺发放消防安全宣传单,宣传电动车电池充电的安全知识:电动车不要进入电梯,不要在住宅或楼道内充电等。


在翠微路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班的孩子们还分组走入居民家中,看望和慰问高龄老人、独居老人、优秀党员,和老人一起聊天,帮忙做家务,给这些特殊群体送去关爱和温暖,让爱与责任在我们的行动中绽放,让社会充满温暖与希望。   


7.jpg

 

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我们深入开展校家社共同育人提供了有力支撑,翠微路社区党委聘请我们六(10)班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手拉小手志愿者集体和合作共建伙伴。孩子们出了校园门迈进社区门就近参加社会实践,既方便又安全。他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在这里有组织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家长们也给与积极响应,大力支持,为校家社教育基地提供了保证。


(二)家长讲座丰富多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家长讲座是我们班开展校家社共育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每学期我们都会邀请学生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们温暖同行。先后请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工作的家长进行航天知识讲座;请警备一师的战士进行军训,并组织学生参观了军营;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进行车模指导、车模比赛;请奥运场馆的设计者讲述设计理念和过程以及小故事等。


图片18.jpg

 

家长讲座无疑是一扇扇窗口,为孩子们展现了一个个立体生动的大千世界,让她们得以呼吸到书本之外的“新鲜空气”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提供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打通校家社间的壁垒,拉近校家社共育的距离,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每当节假日、课余时间,我们都会以小队形式进行社会实践、项目学习、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参与的公益活动有:


1.给“太阳花听力康复中心”的小朋友捐赠桌球和礼物。

2.参加翠微路第二社区举办的寒假青少年公益劳动体育竞赛,表现优异。

3.参加社会公益大扫除及福字发放活动。

4.参加城市生存挑战之南锣鼓巷站,表现优秀。

5.参加羊坊店敬老院公益活动。

6.参加“Hello,小孩”给贫困儿童包礼物的公益活动。

7.参加北京卫视“你读一首诗,我捐一本书”的公益活动。

8.参加“老吾老”敬老院的公益活动,学生在期间表演了自己的才艺,表演后,还给爷爷奶奶送上了自己亲自做的小礼物。

9.参加翠微第二社区的公益活动。

10.参加了由太阳花听力言语康复中心与翠微小学共同举办的“我们在一起”爱心公益活动。

……

校家社多方努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主动关注自己日常行为,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更强了,在学会奉献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从小事着眼互相帮助,建设集体的热情。师生关系融洽,家校关系和谐,同时班级获得了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海淀区先进班集体、海淀区星星火炬奖等荣誉称号。


在开展班级活动中,我以落实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托,以学生的个体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家校沟通为渠道,以持之以恒为切入口,通过组织指导各种特色活动,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感悟,从中提高认识、明辨是非,不断完善自己,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好习惯,传递正能量,因“材”施教,因“事”而育,培养明德笃行的阳光少年。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