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验学校:魅力艺术浸润孩子美好心灵
导读:北京实验学校在教育家型校长曾军良同志的引领下,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学校倡导在各学科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魅力艺术教育是北实魅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与美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审美观念,提升鉴赏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魅力艺术浸润孩子美好心灵
周清华
艺术教育,是指以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和文学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北京实验学校在教育家型校长曾军良同志的引领下,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学校倡导在各学科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魅力艺术教育是北实魅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与美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审美观念,提升鉴赏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这对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魅力艺术教育: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教育
艺术教育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书法教育和舞蹈教育。音乐教育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更是一门美的艺术,它用情感陶冶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美术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特殊学科,它不仅传授艺术知识,培养艺术技能,而且更能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审美创新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思想,让学生善于发现世界之美,通过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为以后成为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奠基,从而能够较好地适应民族教育改革发展;书法教育是汉字文化中的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书法主要通过学习篆书、隶书、楷书、篆刻、行草、古代汉语、中国书法史、创作,国画、油画等课程,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怀,激发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书中国法艺术的生命律动,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做贡献;舞蹈教育作为一门行为艺术学科,能够和谐地将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通过校园舞蹈的兴趣教育、愉悦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优美的体魄,通过舞蹈教育和舞蹈创作思维训练,达到对学生心灵美的塑造、情感的升华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竞争和发展的有用人才。总而言之,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正是通过艺术的感化作用,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和体验愉悦,使艺术教育以其自由、超越的审美活动,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一种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赋予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魅力教育思想:引领魅力艺术全员育人
百年名校首倡魅力教育。百年名校——北京实验学校,原名香山慈幼院,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与厚重的积淀。1920年10月3日,由民国总理、著名慈善家、平民教育家熊希龄先生创办于香山静宜园,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2011年6月28日以来,教育家型校长曾军良出版了《曾军良与魅力教育》《魅力教育的激情与幸福》等一系列魅力教育专著,首倡魅力教育,全面、系统、创造性地论述了魅力教育思想,不断推进十五年一体化魅力教育综合改革。魅力教育就是面向个体的教育、尊重规律的教育、强化自主的教育、富有爱心的教育、充满激情的教育、注重和谐的教育、传承文化的教育、发展特长的教育、强化激励的教育、提升素养的教育、推进创新的教育、追求幸福的教育。
魅力教育引领艺术全员育人。当下最好的教育需要是: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孩子“自然成长”,点燃“一束火焰”,启迪孩子“自己成长”,敲打“一块燧石”,引领孩子“自由成长”,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孩子“自觉成长”,这种引领孩子由自然成长走向自觉成长的教育就是魅力教育,它的内涵就是激活师生精气神,培育真善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实现在原有起点上快速发展。魅力教育就是要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中美育就是培养孩子既有高尚的情操,又有健全的心智,还有健康的体魄,更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蓬勃的创造力。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有审美感知能力的高素质的公民,美育教育就是面向人人的一种育人模式,实现“三全育人”。
艺术战略规划:推动艺术教育整体发展
学校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工作,为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快速发展,2011年,学校制定了十大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包括《艺术发展战略规划》。2016年,为推动学校更加整体、高效、快速发展,培养具有“北实精神、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魅力人”,学校再次研究制定出十五大战略发展规划。《艺术发展战略规划》仍列于其中,旨在通过战略谋划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蓝图,2021年,学校制定了“三五”十大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战略,进一步战略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整体快速发展,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系统、更为高效。
战略推动艺术教育整体发展。“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教育功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教育、心灵教育和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应当渗透学校教育的所有学科,幼小初高各学科教育都应“艺术化”,即充溢情感、漫溢想象、富于创造。各学科教育都应在艺术的熏陶下走进知识的世界和智慧的天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学校艺术教育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为课程建设的主要价值,实现学生“全员育人、整体发展”模式。通过十五年一体化艺术规范教育和系统培养,让人人都有一门艺术特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世界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感性素养,让艺术教育成为“为每个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
魅力艺术管理:促进师生共同学习成长
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学校非常注重艺术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成立了学校二管理级机构----“艺术教育中心”。 由学校集团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刘智慧老师兼任艺术中心主任。学校坚持艺术教育教学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和特色化,培养了一支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艺术教师队伍。现有幼小中艺术教师19人,包含音乐、美术、舞蹈和书法四个学科,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2人,海淀区学带、骨干5人,兼职教研员2人。外聘国家、市、区艺术专家30余人,其中金帆管乐团15人,银帆京剧团8人,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10余人。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 “魅力教育思想”引领下,在“学术督学委员会”的推动下,学校对艺术教师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研究、提高,对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和推进。艺术教师们积极探索基于尊重学生自然天性成长规律,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让魅力教学迸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让学生在激情学习中快乐,在趣味幸福中成长,推动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中主动成长、自觉成长、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有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教师们除定期参加校内外教师培训、专题讲座、学术论文、案例评选等活动,学校还非常注重艺术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艺术老师承担和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专家型教师培养及教育影响力的研究》课题——学科课题‘幼小中一体化艺术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组织的”子课题研究”,以及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小中一体化京剧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等国家重点研究课题。通过魅力艺术管理,充分发挥了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们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谋发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艺术校本课程:实现人人都有一门艺术特长
人人都有一门艺术特长。学校结合学校“魅力教育”理念和“艺术发展战略规划”,践行“人人美育”的教育理念,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艺术社团活动、艺术实践活动等课程,实现人人都有一门艺术特长,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睛”看世界,提高学生审美品味,激发学生内动力,浸润学生美好心灵。艺术教育中心全体教师,依据魅力艺术课程标准,基于艺术教育核心素养,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构建适合北京实验学校艺术教育核心素养发展的多元化艺术课程——“北京实验学校十五年一体化魅力艺术课程”,为实现人人美育,“人人有一门艺术特长”的发展目标,学校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培养学生艺术特长。让学生学有所长,让学生充实而幸福,在学生心里种下热爱艺术的种子,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感性素养。
编写艺术校本选修教材。学校基于十五年一体化魅力艺术课程,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校本选修艺术课程与综合实践艺术课程,四大艺术课程类型齐头并进,人人实施美育。校本选修艺术课程包括幼儿园亲子半日活动课程、儿童剧表演课程、玩转微电影课程、拓印课程、3D-纸雕画课程、景泰蓝制作课程、话剧表演课程、篆刻艺术课程、橡皮章课程、摄影艺术课程、风景速写训练课程、国画基础课程等课程。凝聚智慧自主研发校本课程教材。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学校艺术教师不断实践、探究、积累、总结,先后自主编写完成了《节日里的音乐》《国粹京剧》《中国汉族民歌》《篆刻艺术》《摄影艺术》《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妙手生花——创意小制作》《景泰蓝》《魅力京剧》《高中生舞蹈鉴赏》等校本教材。老师们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字书写下来,应用于教学中,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财富。
艺术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艺术社团别具魅力,学校包括金帆管乐团、银帆京剧团、舞蹈团、合唱团、民乐团以及学生自组的动漫社团、摇滚乐队、古筝乐队、吉他乐队、话剧社团等艺术社团。学校艺术活动,包括新年联欢会、教师节慰问演出、话剧、儿童剧表演、学生自组艺术社团展演、金帆管乐团专场音乐会、银帆京剧团专场演出等艺术活动;综合实践艺术课程包括学校传统的“红五月”艺术节、“一二.九”合唱节等活动。艺术日包括 “探春节”“嬉夏节”“品秋节”“暖冬节”一日活动。带学生领悟春的生机与希望,夏的炙热与激情,秋的收获与喜悦,冬的洁白与祥和,学生们在四季节日的活动中去积累、去收获、去感悟人生的真谛,为人生发展厚积薄发。
北京实验学校十五年一体化丰富多彩的魅力艺术课程,点燃了学生的激情、释放了自我,培养了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精气神,唤醒学生内在的“自律、自爱、自尊、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美好的成长,从而提高全体学生艺术素养,实现人人美育的育人目标。
艺术魅力课堂: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准
强化艺术教育常规管理。艺术教育中心将教委、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做到扎实有效、有条不紊的进行。每项工作有计划、有布置,层层管理,落实到人,让每一项工作具体、务实、有效。艺术中心每月利用一次周三晚上6:00—8:00时间,召开幼小中全体艺术教师会。通过每月一次集体的例会,对课堂教学、课题、一体化研究、社团建设等问题提出统一要求并进行交流、总结、研究和提升。曾校长经常到会,聆听老师们的研讨,对艺术中心工作进行指导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探究营造“魅力艺术课堂”。艺术中心包含音乐、美术两个教研组,每月进行两次教研活动。聚焦“魅力艺术课堂”进行教学研究,通过说课、试讲、听课、模课、作课、听课、评课七个环节,精心研究设计,仔细打磨,发挥教师特长,形成教学风格。打造“魅力艺术教师”,营造“魅力艺术课堂”,切实让“魅力艺术课堂”教学常态化。
圆满完成各项演出任务。在曾军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艺术中心全体教师积极进取,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学校各项汇报演出任务、学校每年的教师节慰问演出、迎新联欢晚会,以及成功举办金帆管乐团和京剧团的专场演出,获得各级领导、全校师生和家长们的高度赞誉。
魅力艺术讲坛:浸润每个孩子美好心灵
学校通过校本选修艺术课程、综合实践艺术课程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需求的“十五年一体化魅力艺术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全面持续发展。
学校创设 “魅力讲坛”。学校邀请社会名流和艺术界精英,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给予学生启迪智慧的平台,树立心中的标杆,如青年歌唱家刘和刚,青年舞蹈家黄豆豆,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朱迅,“水木年华”主唱卢庚戌,著名歌唱家戴玉强等,为全校师生带了丰盛的艺术飨宴。聘请京剧名家孙毓敏、李崇林老师走进学校“魅力讲坛”,对京剧的起源、表演方式以及京剧的传承,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邀请梅派传人胡文阁,与孩子们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给孩子们在唱腔和身段方面进行了高效的指导和示范。邀请中国戏曲学院师生走进北实,与京剧团的孩子们同台演出,孩子们表演了《拾玉镯》《贵妃醉酒》《天女散花》《苏小妹》等经典剧目。通过交流学习,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通过“魅力讲坛”活动的举办,北实师生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激励和鼓舞。
魅力艺术浸润孩子心灵。通过艺术课程培养,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学生参与到艺术课程之中,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阶梯式、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最终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艺术修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喜爱、人人受益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人人掌握一门艺术特长”,艺术教育将成为一种普及文化艺术,滋润众多学生心灵的审美教育。
魅力艺术教育:将成为“人人美育”的教育
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艺术社团在国际、国内的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金帆管乐团在区、市学生艺术节展演中屡获金奖,曾三次赴日本、捷克、奥地利进行中外学生友好艺术节交流比赛均荣获金奖。五次赴上海参加全国优秀管乐团队展演均荣获金奖,被中国音协管乐学会授予“中国金钟之星管乐团”和“中国管乐发展突出贡献奖”;银帆京剧团连续八年荣获“国戏杯”一等奖。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也获得可喜的成绩,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参加戏曲频道、少儿频道、中学生频道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录制和晚会演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扬琴与乐团指挥专业的双研生付云含老师负责的扬琴乐团,先后参加中央音乐学院青少年艺术展演,多次荣获海淀区一等奖、北京市一等奖;参加中国扬琴网精英展评比赛,多次荣获重奏组金奖、银奖。舞蹈团也获得海淀区金奖。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少年儿童艺术教育培训基地、全国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示范单位、北京市艺术教育示范校、北京市艺术教育传统校、海淀区戏剧教育基地校、海淀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金帆管乐团、海淀区教育系统“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总之,从古今中外艺术教育史的研究中可知,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段之一,是培养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使人能在心灵上发现自我,在精神上获得丰盈,在生命中感受意义,在生活中更为从容,让魅力艺术浸润孩子的美好心灵,让艺术教育成为“人人美育”的教育,让“魅力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终生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基!
(周清华,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科研副校长,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魅力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实践导师)
值班编辑 | 王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