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熊永昌:北京一零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来源:海教思维 | 时间:2025-10-20 17:23:50

导读:作为北京市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海淀区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北京一零一中深感使命在肩。青少年时期是创新精神萌发、兴趣素养成型的关键阶段,基础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种子”提供萌发的土壤。唯有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才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教育强国建设铺就坚实的“第一块基石”。

11.jpg

熊永昌(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为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明确“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目标,强调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中的奠基作用;2025年海淀区教育大会更是立足区域定位,提出“建成全国领先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高地”。

作为北京市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海淀区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北京一零一中深感使命在肩。青少年时期是创新精神萌发、兴趣素养成型的关键阶段,基础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种子”提供萌发的土壤。唯有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才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教育强国建设铺就坚实的“第一块基石”。 


“破壁”:构建拔尖创新早期人才培养的新蓝图 



中学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衔接期,却长期面临三重核心壁垒:一是学段断层,小初高培养目标与大学创新体系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创新潜力难以持续激发;二是评价单一,过度依赖纸笔测试,难以科学判断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三是资源割裂,学校、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协同不足,优质教育资源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人才成长,更与国家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反差。

面对挑战,北京一零一中始终以“生态智慧”教育理念为引领,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起拔尖创新早期人才培养新蓝图:其一,建立大中小贯通的培养体系,依托教育集团K12全学段覆盖的优势,向下衔接集团内小学,向上联合清华、北大、国科大等高校,建立“大中小贯通”一体化培养机制,打破学段边界;其二,建立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以“三层八域”为框架,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拓展竞赛、科创、人文等特色课程,引入高校前沿课题与企业真实项目,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其三,建立分层分类的育人体系,打造丘成桐少年班、钱学森实验班等“实验班矩阵”,依托“二四学部”打造未来学校的新样态,推动学生兴趣、能力与资源的精准匹配,既保障基础扎实,又支持特长发展。

这一蓝图不仅有效打破了传统培养的壁垒,更试图为每一位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沃土”:打造贯通融合的生态智慧课堂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提供助力成长的“沃土”。北京一零一中的“生态智慧”教育理念,以“生命为本、多元共生、动态生长、智慧融合”为核心,“生命为本”聚焦学生个体差异,拒绝“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多元共生”强调师生、生生、家校社之间的协同互动,形成育人合力;“动态生长”关注学生成长的阶段性,根据能力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智慧融合”则依托数智技术,实现教学精准化与个性化。生态智慧课堂不是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按需供给、动态调整”的系统,确保每位学生的创新潜力都能得到最大化激发。

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的英才学院整合了校内外顶尖资源,下设五大特色书院构建贯通培养体系:一知书院聚焦学科竞赛与大学先修,为数学、物理等领域有特长的学生提供“竞赛基础-提高-冲刺”三阶课程;学森书院深耕科技创新,依托空天科学、芯片与计算思维等高端实验室,开展卫星研制等真实科研项目;六韬书院探索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通过模拟联合国、时政研讨、企业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圆明书院专注人文历史,以三山五园文化、红色基因传承为核心,开发“人文+科技”融合课程;01书院则聚焦“人工智能+教育”,联合北大人工智能学院、清华求真书院等,研发中小学通用AI课程,开展AI大模型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创新实践。五大书院相互支撑、资源互通,形成了覆盖“理工、人文、科创、AI”的全领域课程网络,为学生提供从兴趣启蒙到高阶研究的贯通式培养。


“聚能”:开辟“五指成峰”的育人新路径



北京一零一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靠单一校区的力量,而是举集团之力,发挥30余所成员校的力量,打造“五指成峰”的育人新样态:以“科技”为峰,推动上地、温泉、双榆树等校区聚焦航天、芯片等科学教育发展;以“人文”为峰,助力温泉校区、农大附中深耕传统文化教育;以“数理”为峰,发挥上地校区的数理特色;以“语言”为峰,实现石油附中、北外附校融合外语特色与国际交流;以“艺体”为峰,树立石油、农大校区的艺术、体育教育品牌。本部则作为“集大成者”,统筹集团资源,实现“群山并立,四州环岛、五指成峰”,真正打破校区壁垒,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

在“聚能”过程中,我们尤其聚焦“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核心方向,联合高校与创新企业形成育人合力:与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共建“青少年数学与人工智能培养基地”,连续举办两届“数学与人工智能暑期夏令营”,让学生聆听院士讲座、参与顶尖实验室项目;与北大人工智能学院、腾讯等企业合作,开展“AI 大模型研训营”,培养学生了解、开发、运用AI的核心能力;同时,依托集团“数字支教”机制,将 AI 课程与科研资源输送到薄弱校区,让更多学生接触前沿科技。这种“集团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助力”的育人路径,不仅让学生的创新实践有了更高平台,更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单点突破”走向“集群发力”。



从“一零一探索”到“强国梦”:为未来培育卓越担当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使命工程”。北京一零一中自诞生起便具有红色基因,学校始终以“国事担当”精神引领育人实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北京一零一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注重将“家国情怀”融入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数学、AI 等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卡脖子”难题的关联;通过“芯片集成电路”“叶绿素溶液原电池设计探究”等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创新实践指向国家战略需求。我们坚信,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本领过硬”,更要“胸怀家国”,未来既能沉下心来攻克核心技术,还能树立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高远志向。

面向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需不断探索和钻研,要进一步深化大中小贯通培养,打通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通道”,还需要以更大的改革魄力和实干精神,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宽松、更适合的土壤,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不成熟的想法”都能得到尊重,让“天马行空的设想”都能被孵化。

“教育强国”不是一句口号,这需要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的付出。北京一零一中将继续以“生态智慧”教育为引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深耕不辍,培育更多具有“大德、大气、大雅、大才”的卓越担当人才,以实干精神书写教育强国的时代答卷。



编辑 | 周  静

校对 | 李梓萌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