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丕学: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的素养提升与价值追求
导读: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起点在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创新突破关键又在教师,在于新时代教师如何坚定理想、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砥砺奋斗、勇毅前行,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高品质发展,把美好人生融入激情澎湃的教育事业中。
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的素养提升与价值追求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 张丕学
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起点在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创新突破关键又在教师,在于新时代教师如何坚定理想、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砥砺奋斗、勇毅前行,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高品质发展,把美好人生融入激情澎湃的教育事业中。
在庆祝第39届教师节之际,习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从2013年提出“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四个相统一”到“六要”“大先生”,形成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形象期许的完整体系,勾勒出了当代中国教师追求理想的精神图谱,凝练了代代中国教师躬耕教坛的价值追求。
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散发出守正创新的熠熠光辉,正成为全体教师立足教育强国、复兴民族征程的行动指南,即坚守为党育人初心使命,坚定为国育才价值追求,坚持躬耕教坛实践创新,坚决贯彻教书育人统一。而育人必先育师,育师必先育德,全体教师应以修身养性为起点、立德树人为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立师志,志存高远,服务人民
教育既需教书更需育人,不仅需要启迪智慧,更需润泽心灵,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礼记》中说:“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师者的敬意与崇拜,故选择教育这个行业,就选择了超越世俗的高远要求,需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明代文学家王守仁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明朝皇帝朱棣说:“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而教育是追求科学与真理,传递梦想和希望,播种知识和追求,实现理想和价值的事业,故成就一番事业者除了要有奉献精神外,更需立下远大志向,陶行知说过这么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远大志向,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如果把教师仅仅当作“职业”,看做一份养家糊口、获取生存需要的工作来看的话,一旦对教育环境不满意,或自我感觉付出与所得期望值不匹配,势必怨天尤人,产生消极情绪和职业倦怠,教育便失去了改革创新、向上成长的精神动力,教育工作也便成为一种周而复始的机械性劳动,谈何幸福可言?
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来看的话,我们就会淡化不利教育环境、用心感受教育事业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会陶醉于一个个教育、教学问题的创新突破,会沉浸在学生成长带来的喜悦幸福,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内在精神生活的丰盈。
总书记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从总书记的寄语可以看出,新时代教师应该把教育当作一份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因为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更关系到民族的复兴,所以教师肩负着为国家未来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
立足未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需要引导学生“有目标、讲方法、善规划、有毅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事,需要引导学生“有理性、讲原则、善沟通、负责任”;培养学生学会做人,需要引导学生“有教养、讲诚信、明是非、懂礼节”。
二、修师德,完善人格,为人师表
所谓“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修养“师德”对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教育主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来传递信息,重在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所以教师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品质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关键作用。
修养“师德”是成为好老师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叫好老师呢?习近平总书记用“四有”的标准定义了“好老师”,其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都是对师德的明确要求。
修养“师德”,关键在于一个“爱”字,“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每个教师都要把“爱”字写好。“香慈”主张,教师育人“生生如己所生,幼幼及人之幼”,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应以父母的心肠,教师的地位对待儿童,师爱爱而不腻,威而不猛。师德的全部意义都体现在一个“爱”字上,爱教育终生不悔,爱教学孜孜不倦,爱学生如已所生。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爱学生需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蹲”下来倾听学生说话,让学生亲近自己,平等相待全体学生,公平公正处理各种问题,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问题生更应多加关注,做全体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呼吸、共患难,在教书育人中激励学生树立理想、引导学生追逐梦想,帮助学生实现梦想,爱满天下,实现教学相长,换来桃李芬芳。
修养“师德”,其次在于“示范”,“学为人师,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自觉树立“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根本任务的行动指南,要努力成长为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好老师,真正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强师能,因材施教,开发人力
所谓“师能”,是指教师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能力。“要想给学生一滴水,你必须得有一桶水”,随着当下知识的快速迭代,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唯有树立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的态度,与时俱进,不断充电,静心研究,积极实践,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断反思成长,才能增强育人能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之间的互动,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融。提高“师能”,首先要提升教师育人的能力,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念学习、培训和实践交流,能够学习吸纳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借鉴参考身边优秀教师的教育方法。在育人活动中,要能积极悦纳所有学生,启智润心,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棘手教育问题,积极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向上发展。
提高“师能”,还应加强“教与学”能力的提升,应系统加强教师在课程解读与整合研究、教育教学理念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艺术与策略研究,教学评价与落实研究等学习培训,同时积极进行实践交流,着实提升教师学科教学基本素养;近些年来,北实一直推进周三晚间学术委员会例会,积极加强教师学术科研和课堂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教育是“点燃”而非“灌输”,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师能”是“因材施教、多元评价”的育人智慧,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快慢、学习能力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点燃学生的成长欲望,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不抛弃,不放弃,营造一种公平公正的教育,让学优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得到超常发展,让学困生在基础性落实方面得到稳定增长,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向阳生长。
四、树师风,凝聚人心,求是创新
“师风”即为教师从教的道德作风,良好的师风之下,全体教师能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畏困难、意志坚定,以昂扬的团队精神、向上的工作朝气、创新的改革勇气,探索出创造教育高速增值的路径。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树求真之风,教育是科学,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做教育,关键在于有求真精神。“求真”即敢于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和客观规律,面对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作为教师应带头引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较真,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尊重学科教学、学科育人的内在规律,积极探索问题产生和解决的真谛,树立追求真理的求真之风。
树务实之风,春种秋实,课堂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分耕耘方能换来一份收获,只有经历一节节扎实有效、启迪创新的课堂,方能换来师生成长的双向奔赴。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看出,做好老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精深的素养、灵活的教法,只有具备务实的工作心态,踏实的工作作风,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勤学笃行,求实创新,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带领学生走向成功。
树创新之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型学生,首先需要教师有创新思维,尤其面对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我们更得敢于求变,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善于系统思考、逆向思维,有敢于破局的勇气,有追求卓越的精神,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大胆提出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或举措,在实践中积极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树尚美之风,“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首先,营造求美的环境,只有美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美的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追求美的意识,形成创造美的潮流,精心打造教育场景美学,让校园成为培育人才的教科书;其次,追求美的课堂,即课堂灵动之美、课堂生成之美、课堂语言之美、课堂思维之美等;第三,追求育人之美,即在育人过程中,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追求美的情感表达:比如宽容大度,为人善良,待人真诚,乐于助人,让教育处处充满美的感召力。
五、铸师魂,胸怀天下,复兴民族
“国无魂不立,军无魂不强。”同理,教师没有师魂也就没有生命力。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人师者,方可以德育德、以才育才。“师魂”,是为师之道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内涵,“师魂”,是师德、师能、师风的综合体现和人格风范;所以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放眼国家或民族的未来,自觉地将教育与个人前途、家国命运、时代使命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复兴民族”的志向,“振兴家国”的情怀,“胸怀天下”的魄力。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张载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是中国教育工作者“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具体体现,故教师需要有“家国天下”的视野和情怀,坚守国家和民族的当下责任和使命。
“师魂”的重点是,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爱国学子,我校在这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注: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前身香山慈幼院,下简称“北实”、“香慈”),建校之初,“香慈”办学宗旨为“爱国育人、全面育人、德育为先”,1932年2月,国难当头,已在眉睫,首任校长熊希龄先生发布抗日救国通告:“国若能救,虽死亦荣;国不能救,虽生亦辱”,后组织“香慈”义勇军200余人,军操三月,应即出发前方,一面训练,一面助战。时至今日,爱国教育依然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如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红歌联唱、带领学生走进抗日战争纪念馆、军事博物馆、香山双清别墅、卢沟桥等红色基地,研习红色课程,引领学生学习了解我党我军光辉历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师魂”的关键是,培育具有“胸怀天下”的未来人才,目前,经济全球化日益紧密、一带一路取得重要成果,教师不应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需要担负起培养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使命,教育教学中应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学生了解世界,促进学生开阔视野,学习不同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更需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主动拥抱世界,积极参加跨文化交流,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师魂”的最高境界,就是引领学生能够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维护地球家园生态平衡,自觉过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人类和平、繁荣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乐师业,甘于奉献,培育人才
做“好教师”,需要敬业、勤业、精业,更需要“乐业”,“香慈”一贯坚持“寓教于乐,寓教于爱”的育人理念,梁启超也说“敬业既是责任心,乐业既是趣味”。要做教育家型教师,前提是心甘情愿、心情愉悦的从事教育工作,淡泊名利,不为物欲左右,在工作中享受教育之乐,享受学生成长之乐。只有把教育当做事业的老师,面对社会,才会具有甘于寂寞、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勤于耕耘;面对困难,才会具有积极进取、担当奉献、改革创新的拼搏勇气。
新时代呼唤阳光教师,“乐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热情开朗、乐观自信,才能传递给学生激情和快乐,在学生心中播撒阳光和雨露。教育家型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乐业”,乐业的教师才会从追求功利价值到追求人生价值,从追求教学技能到追求育人格局,从追求匠师能师到追求经师人师,最终成长为“大情怀、大人格、大境界、大学问”的大先生。
乐教爱生的老师,会以引领学生为乐,以成就学生为荣;甘于奉献的老师,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所想、所思传授给学生,期待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常怀仁爱之心的老师,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随时体察学生感受,包容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发展期望,在奉献教育的同时收获成长,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感受幸福。
当前,国家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而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全体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型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对广大教师的殷殷期许。
新的时代,给与了教师新的期望,广大教师需要努力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即不断完善自己、终身提升自己,才能担当起培英育才的重任,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家精神,给新时代中国好老师的形象进行了精准的描摹、赋予了崇高的使命追求,需要广大教师 “立师志、修师德、强师能、树师风、铸师魂、乐师业”,胸怀理想、刻苦专研、乐教爱生、启智润心、率先垂范,需要广大教师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和祖国,把“事业梦”“北实梦”“国家梦”与“民族梦”有机融合,做新时代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张丕学,北京实验学校(海淀)校长,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四有标兵,海淀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作者 | 张丕学
编辑 | 王平 张心惠
校对 |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