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超:外国语学校融通课程体系的理解与建构
导读:2023年12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3学术年会暨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助力国际教育创新研讨会在海南召开。在下午举行的“教育强国背景下高品质学校建设”分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张文超以“教育强国背景下外国语学校融通课程体系的理解与建构”为题作了交流发言,以下是发言内容摘要。
2023年12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3学术年会暨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助力国际教育创新研讨会在海南召开。在下午举行的“教育强国背景下高品质学校建设”分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张文超以“教育强国背景下外国语学校融通课程体系的理解与建构”为题作了交流发言,以下是发言内容摘要。
从“三有”到“三通”:北外附校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的目标指向
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作为外国语学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为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合适土壤,奠定坚实基础。北外附校坚持高起点站位,以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为使命,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在北外附校落地生根,形成从“三有”到“三通”的生动实践。一是努力培养学生精通语言、与世界交流的沟通能力,使学生既精通中文又擅长外语,有着出色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二是努力培养学生融通中外、与世界对话的话语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和互相影响,以更加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努力培养学生会通文理、与世界共舞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成长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从割裂到跨界:北外附校建设特色课程体系的行动路径
任何一项改革创新,都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对现存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到改革着力点。对标新使命新要求,当下基础外语教育不同程度存在三种割裂现象。一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割裂,存在当代中国知识缺席、中文能力欠缺、中国文化失语等现象,导致学生跨文化理解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被弱化。二是学段脱节、学科分化带来的知识割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创新能力被弱化。三是教材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割裂,导致学生无法建立书本知识和生命世界、生活世界丰富而复杂的联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弱化。基于此,应强化学生跨文化比较学习,引导学生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联系中发现问题,掌握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让知识在对话中活起来;强化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让知识在情景中活起来;强化学生跨场域体验学习,引导学生联通课内课外、书里书外、国内国外,掌握课程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让知识在体验中活起来。
从自为到协同:北外附校落实特色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要高质量落实特色课程体系,不能局限于学校现有资源,而要将一切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因素、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人才、智力、科技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做精做实特色课程体系,北外附校将重点用足用好高校、行业企业专家资源,深化校外专家、校内教师合作机制,实现对学生的高端引领和深度引导。无论是带领学生奔赴精神家园和文化根源的“中华诗词之美”课程,还是从文化比较视角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或是聚焦全球安全、气候变化、卫生治理等全球议题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课程,北外附校高中融通课程体系下的60门课程,将邀请高校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精英与校内学科负责人共同策划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不同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感受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探寻科技世界和科学奥秘。
编辑|王平 王奕丹
校对|王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