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57中校长刘晓昶:双师课堂,精准教学,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海教思维 | 时间:2023-11-20 18:53:01

导读:当今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和问题,要开辟新赛道,让数字赋能教育,做到减负增效提质的效果,最终达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AA.jpg


作者:刘晓昶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


当今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和问题:学生负担重,发展不平衡,个性化的学习和辅导不能得到满足,学习压力大;教师备课量大,批改作业的量大,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不够,教学的压力大;学校校际之间的差距大,教师间差异大,教师间相互听课学习的壁垒急需打破。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我们要开辟新赛道,让数字赋能教育,做到减负增效提质的效果,最终达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双师课堂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五十七中学教育集团一校三址,有学生5000余人,教师500余人,本校位于北京市的市中心,是北京市科技示范校、艺术金帆校、体育工作示范校,教学质量非常高。但是,上庄分校是位于海淀区北部山后地区的农村校,教学质量比较薄弱。五十七中教育集团在建立之初是一个纵贯南北,连接城乡,教育质量很不均衡的教育集团。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优质均衡发展,如何促进教师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打破空间的限制,助推集团内师生的一体化发展,我们开展了数字化转型下的双师课堂的实践探索。集团构建了双师课堂的模型,这个模型首先要联合教研,然后通过协同授课,再通过一体化的评价、分层作业、个性化的辅导,最终达到我们集团校的高质量发展。

这样的双师课堂模型需要智慧教学系统做支撑,所以我们建立了听课平台、教师资源库、智慧教室、双师课堂平台,大数据教学诊断平台和作业管理平台。集团校全部的教室都安装了双师课堂的设备,开发了双师课堂的软件,同时也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师课堂,比如“1主+1辅”、“1主+多辅”的双师课堂形式,优秀的教师同时可以给多个班上课,集团内不同班级的学生间相互交流、碰撞、相互启发和学习。现在,在我们学校,跨越百公里的常态化的双师课堂的场景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常态。

双师课堂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成长。集团分校中考成绩自集团化办学以来,平均分大幅提升;教师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我们的学校,向优质均衡发展,在绩效考核中全部获得优秀,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优质均衡发展。我们的双师课堂还扩大到跨省市的双师课堂,优质资源与像新疆、内蒙、海南这样的学校共建共享。


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评价学生的动态发展和学业的时候,往往依赖老师的主观感受,评价具有随意性、模糊性,而且数据要求数据量大也分析困难,所以评价不及时、不精准、主观化。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大数据赋能的精准教学实践。这样的精准教学实践就包括精准的教学诊断、精准的教学改进,还有全方位的学生画像以及个性化的学习。

举一个地理学科的精准教学的模型。首先我们从数据分析发现问题,什么问题?就是第四个部分评价地球的运动板块,学生是有问题的,接着我们要进行聚焦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个评价地球运动的板块中有7个知识点,那么到底哪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好?我们就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教学的重新设计来突破问题,教师重新设计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制作太阳运动的模型,让学生测量、计算和交流,经过这样的实践以后,再进行复测、讲评、再发现问题,共性问题解决了,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课下的个性化改错、答疑和辅导。最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推送分层作业和靶向作业。

再举一个体育精准化教学的模型。如何在体育课上让学生既达到运动量又做到科学和安全,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集团数字化转型下的体育课教学变革就是利用心率监测大数据分析,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与科学性。心率是可以描述身体的运动强度、负荷量,也能够直观的监测运动者的安全。所以我们在体育课上为每位学生佩戴了监测手环,我们的操场大屏幕和教师手中的iPad都同步显示学生的心率变化,而且我们有大数据平台。



BB.jpg


我们构建了体育精准教学模型。首先,通过体质健康测试来采集学生基础数据,根据基础数据制定教学计划。然后,在上体育课时,采集学生的心率数据,体育课上全程监测的心率数据,教师可以随时根据课上学生的心率数据来判断训练强度。



cc.jpg


学校把体育课教学分为:准备阶段、基础练习阶段、巩固阶段和结束阶段。例如,通过某节体育课各阶段的学生平均数据水平发现,这节课准备阶段部分学生的心率达到了144次每分钟,心率过高了,说明运动量过大了,使学生过早的疲劳了。那么,就要进行改进,降低准备部分的心率。策略就是由原来准备时慢跑5圈改成慢跑3圈,增加基础训练部分的心率,器材练习较原来增加2~3组,而且每组间歇降低20秒。经过改进后再实践,大家可以看到准备阶段的心率降下去了,基础训练部分的心率上来了,达到了科学合理高效同时又安全的结果。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的成长


教师的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是靠“学习-实践-反思”这样的路径来实现的。为了增进教师间的学习机会,打破课堂壁垒,我们建立了听评课系统,教师教研活动也采用线下线上相融合的方式进行。



dd.jpg



学校的全部课堂向所有教师开放,每一节课都可以在班级直接进行直播和录播,并在线保留。我们的教师可以利用听评课平台实现在办公室选择性的听课,反复地听课,有重点地听课。我校教师在办公室听课已经成为他们工作的一种常态。集团内,青年教师听同备课组优秀教师的课,同时老教师也在听青年教师的课,老师们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研讨,形成了坚实的学习共同体,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促进了集团内全体教师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ee.jpg


正是由于我们在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探索,我校成为了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试点教育集团,也成为了海淀区智慧教育示范校。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新的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将不断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编辑 | 余  琳 王奕丹

校对 | 张心惠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