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访谈

芳草国际学校富力分校校长岳文成:中小学校创新型素养培养五个核心要素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3-10-30 19:12:13

导读:创新型学生是指具有执着的进取精神,能主动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有较强的分析与质疑能力,有积极创造动机与创造习惯与能力的学生。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本质是尊重学生个性,并积极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深度发掘学生潜力与创造力,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与应用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要。

IMG_8618.jpg


创新型学生是指具有执着的进取精神,能主动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有较强的分析与质疑能力,有积极创造动机与创造习惯与能力的学生。

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本质是尊重学生个性,并积极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深度发掘学生潜力与创造力,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与应用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富有创新精神,从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使用石器,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到后来的四大发明、政治制度,科举制度创新,都充分体现了当时华夏儿女的创新智慧。出自《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语句及思考更能充分反映我们的先人在创新方面的辩证思维。

处于伟大复兴阶段的中国在科技创新路上更有惊世骇俗的表现和跨越式发展,许许多多“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领先,从高铁到人工智能,从光伏技术到量子科学等均以其独特的优势与贡献在推动全球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方面展示着炎黄子孙的时代回答与智慧。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过去的“鼓励”到现在的“核心”,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不仅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也意味着我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高度。创新的根基在人才,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因而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这一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这也清晰的表明在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势所必至,理所当然。只有培养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才能更自豪地宣称:“中国教育不仅有广阔的高原,而且有令人仰望的高峰”。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亮点,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

中小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场所,中小学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这一重要阶段对青年学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赋予他们更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取得更大创新成果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摆在广大中小学教育人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如果用一棵树来表示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以被看作为树根,中学阶段是树干,大学阶段是树枝,工作阶段是树叶。其中在中小学阶段创造力培养是最核心的,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培养一般领域的创新素质,包括学习动机与能力、基本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人格。在这个阶段,尽管知识的形成也是必要的,但相比知识记忆,这些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当学生到高中毕业时,他的动机、思维、人格趋于定性,虽之后还具有可塑性,但已错过黄金发展期。

中小学校在创新型素养培养方面要想有所为,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多方发力、多方联动、打好组合拳。

首先,要做好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顶层设计

学校领导层面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现时期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战略意义和实际价值,自上而下支持创新的育人导向,调整评价标准,改革教育教学策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努力实施差别化教育。

第二,用探究式思维式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凡是能产生优良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都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维。我们要在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特别是内在学习动机的调动上要用心用时。要根据课标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认知冲动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以有价值的问题为前提,以情感互动为基础,以思维互动为核心,基于证据和已有知识,通过分析、评估、判断解决问题,教师要重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推理等方法的传授和指导,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此,我校提出以24字教学法引领课堂,即“预习为先、问题引领、发现探究、合作学习、拓展延伸、巩固提升”,并开发出课堂教、学工具一一“探知单”,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手中有工具,心中有目标,从而提升了教学效率。实验证明,探究式思维式的教学实践抓住了教与学的本质,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第三,以拓展性实践性学习促进课程建设,以课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基本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为此,我们开设了针对性较强的拓展性实践性校本课程,系统推进学生创新素养的“两个层次”,“两个高水平”的发展。“两个层次”的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关注和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次是针对少数有特殊天赋和能力的资优学生,做到及早发现,科学培养,充分挖潜;“两种高水平”一是指要夯实学生整体高水平这一基础,二是指要实现学生高水平差异化发展。拓展性实践性校本课程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富有知识性、思想性、挑战性,适切性、趣味性的活动以及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最终实现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目标。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课程的系统性、跨学科性以及活动性的特点,保证课程最大限度的与“双新”接轨。

第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人力支持

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有效思维离不开与特定的实践活动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理论思考与某学科或多学科实践的整合,需要老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自主反思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在专业发展中积极思考,并将自身的专业能力付诸专业实践中,及时对学科实践结果进行理论反思,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与创新素养。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要培养引进一批与学校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优秀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更加强调教师的职业精神,团队意识,专业水平。在专业引领上,要注重理论指导,案例分析,自主反思,行为反馈等四个环节,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动,案例分析,教师论坛,成果展示,改革薪酬分配机制等方式为敢于担当,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突出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借此培养出若干具有领军学科发展能力的卓越教师,进一步带动学校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文化建设,进而为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提供更有品质的教育服务。

第五,为学生营造创新素养发展的有利环境

营造创造性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条件。这主要表现在学校班级环境和课堂环境两个方面。学校是师生创新发生的场所,其特点对师生的创造性表现和创新素养的发展具有基本影响。学校、班级要建立特有的文化浸润机制,使精神文化导向,物质环境要具备善待个性,宽容特异,激励特长,鼓励发现,富有安全感等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融多学科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活动;在营造课堂环境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平等对待学生,构建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的“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大胆质疑,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形成学生身心舒展,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才能尽现的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


编辑 | 余琳 张心惠

校对 | 刘佩钦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