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 姚传英:教师生气情绪下的处理航标
导读: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老师在错误面前来不得一丝马虎,讲不了半分情面。但构成中国当前教育主体的学生是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00后、1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随着学生们年龄的增长,性格特点差异的显现,教师面对犯错的孩子应该找准突破口,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关爱优先,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类似事情的方法,协助学生产生能够约束自己的自我教育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 姚传英
摘要: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老师在错误面前来不得一丝马虎,讲不了半分情面。但构成中国当前教育主体的学生是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00后、1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随着学生们年龄的增长,性格特点差异的显现,教师面对犯错的孩子应该找准突破口,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关爱优先,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类似事情的方法,协助学生产生能够约束自己的自我教育力量。
关键词:关爱 生气 自我教育
老师都有一双慧眼,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更会发现学生身上的种种不足。所以老师们常常因为学生顽皮而大发雷霆,经常因为学生作业潦草而怒气冲冲。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老师在错误面前来不得一丝马虎,讲不了半分情面。但构成中国当前教育主体的学生是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00后、1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随着学生们年龄的增长,性格特点差异的显现,学生越来越难教,成为中小学老师的普遍感慨。作为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应该做些什么,有什么办法,更要关注学生们从老师这里感悟到了什么,接收到了什么。只有老师的教育和学生们的认知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目的。
一、“气”在“理”先,被动认错
毋庸置疑,学生都会犯错,有些错误肯定会把老师气得火冒三丈,比如某一学生不打招呼就缺勤了社团活动,人去了哪里也不清楚,教学楼、实验室、厕所、水房,老师找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见踪影。这样的情况下,老师的情绪有生气----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不请假就私自活动呢?有担心---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有不解---这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找到学生,这时候很多老师都会“先声夺人”,选择“狮吼功”,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评,以显示事态之严重,错误之过分,自己之愤怒。教师的心理是:必须给学生提个醒,敲个警钟,让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强势提醒他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中间肯定还会夹杂着很多反复用语:“你记住了没有”, “再有下一次,我就······” 直到学生不住点头,连声应允这件事情才算结束。
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最直观感受是什么?这件事我错了和老师很生气之间,很多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也就是说“气”在“理”先,我做错了是因为老师生气了,而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我就错了。学生知其生气而不知自己因何而错。老师的情绪状态成为学生承认错误的参照表。再者学生肯定知道无故缺勤是不对的,更清楚他这样做老师肯定很生气,老师大发雷霆的一顿批评符合了学生的心理预期。这样的情况下,老师的教育对学生来说就是被动的植入过程,在学生心理不会留下任何育人的痕迹。表面上这件事情以学生的承认错误,老师教育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实际上,老师愤怒,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只是终止了这次错误,下一次呢?这也是很多老师感慨:批评教育对孩子来说也就这几天管用,这显然与最初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事与愿违了。
二、关爱优先,主动认错
学生被动承认错误到主动认错之间一定需要一个纽带将两者关联起来的,而实现这一转变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老师表达了什么;二是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同样是看到半杯水,有的人会高兴的欢呼:“耶!杯子里还有半杯水呢”;有的人却失望的感叹:“哎!只剩下半杯水了。”这就是说,水的多少并不是影响人情绪的决定因素,人们对这杯水的认知和评价才是让人开心与否的直接原因。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情绪容易不稳定,但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面对老师的生气、愤怒,学接受到讯息可能是:老师又批评我了,我怎么这么倒霉的负面认知。在老师强大的气场下,学生内心会瞬间开启“自动保护模式”服从老师的指令点头称是,以期盼为自己开脱,学生入耳不入心,不着痕迹的敷衍了事。此时,教师说些什么,怎么去说则显得尤其的重要,需要特别的关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求。学生教育背景是不同,看待问题角度也存在差异但渴望关心,得到爱护的心情是相同的。作为教师要找准突破口,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见到学生,教师不妨调整情绪表达的顺序:先明确的表达---我很担心你,这段时间你都去哪里了。其次告诉学生,这样做法不对,最后是你这样做我很生气。你会发现虽然只是简单的调整的顺序,但学生接收到的讯息却是:老师很关心我,他很担心!一句话扭转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对抗的状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一下打开了学生感情上的缺口。顺序调整的背后是教师处理问题时,是学生优先还是事情优先,教育的痕迹淡一点,关心的成分多一点,学生接收的讯息肯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好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感化,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感情充沛的学生,只有时时事事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用心用爱呵护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才能真正的实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目的。
三、自我教育,建立航标
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讶的接过了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了一块糖果,放在他的手里说: “这块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王友更惊讶了,眼睛睁的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 “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着说: “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这个案例,每位老师都耳熟能详。面对犯错的学生,陶行知先生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表扬学生的诚信、正义的分量最重,意义最深的是最后一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所犯的错误。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诧异且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为什么没有批评他?找他来的原因不是批评他那是什么呢?来校长室之前,王友肯定已经想好了要说什么或者挨训的准备,随着陶行知先生和孩子的三次精神交锋,王友已然放弃了辩解,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王友的承认错误显然是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之后,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有错。可以说,是自己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过程。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对学生教育应该是唤起学生成为一个好人的欲望,是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类似事情的方法,协助产生能够约束自己的自我教育力量。
四、沟通过程,谨慎用语
古人云:“一言可兴邦,一言可误国。”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但是”“我认为”“你应该”这样的词汇应该谨慎使用。这些词汇通常会非常影响学生感受,影响整个沟通效果。“你最近表现很不错,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一下”,学生是敏感的,一个“但是”他们就明白---“自己不够好”。“但是”会轻而易举的将学生感知的重点从被肯定的喜悦转向但是后面的理解与判断中,加大学生的戒备和抵触。“你应该”“你得要”明显的指令化语言,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欲求,导向学生的听从与配合,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叛逆和逃离。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一定要时刻清楚谈话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躬下身来亲近孩子的心灵,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生长力量。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事情时,在教师诸多情绪中,不妨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情绪摆在首位。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温暖和呵护,接收到教师的善意与爱护,教育才富有实效。如果说,爱在左,严在右,严慈相济良师益友,是师生关系最好的注脚。那么,孩子们听到的、感受到全是教师的一片爱护之心,关心之情就是师生沟通最好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陈英.如何说得学生笑[J].教育文汇.2002,(12).
[2]邢思珍.从文化变迁看教师权威的走向及其确立[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29-30.
[3]彭兴奎.优秀班主任的九个好习惯[J].教育信息报,2007- 12-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