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瓠的故事》为例
导读:北京实验学校(海淀) 苏静
融合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瓠的故事》为例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 苏静
摘要 :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逐渐从传统的文本讲解向跨学科、项目化、体验式学习转变。本文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学科融合课程设计,将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实现深度学习与素养提升。通过具体课例《瓠的故事》的分析,本文阐述了融合课程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提升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实践价值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融合课程;高中语文;道家思想;短视频创作;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
一、引言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先秦诸子散文”为核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其中,《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分别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大道至简”“无用之用”等哲学理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文本解读与背诵,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理解与情感共鸣。
为此,本文以一节题为《瓠的故事》的融合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将语文、音乐、舞蹈、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家思想,提升综合素养。
二、融合课程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融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知识、方法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或项目展开教学。其理论依据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杜威的“做中学”教育思想。融合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情境的真实性与任务的挑战性,符合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现实意义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引入融合课程,具有以下优势:增强学习体验:通过艺术表达、技术应用等方式,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情感化;促进深度学习: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理解、转化并应用所学内容,实现从“知道”到“理解”再到“创造”的跃迁;提升综合素养:跨学科任务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与信息技术素养;强化文化认同:通过现代形式表达传统思想,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三、课例分析:《瓠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本课以“学科融合生成短视频”为总目标,重点在于“通过学习实践理解道家无为而治和随其自然的思想”,难点在于“道家思想对现代人人生观和价值感的引领”。这表明教师不仅关注知识传递,更注重思想内化与价值引领。
(二)教学环节设计
1. 课前准备:多学科任务分工
课程设计了五个准备任务,分别由不同学生负责:文本理解与思想提炼(语文);歌词创作与配乐准备(音乐);3D打印道具制作(信息技术);舞蹈与歌曲排练(艺术);拍摄设备准备(媒体技术)。这种分工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更实现了学科内容的自然融合。
2. 课上实施:从理解到表达
课上环节包括:歌词修改与演唱:将《五石之瓠》的寓言内容改编为现代说唱歌词,并且用AI修改完善歌词,配以《The Real Slim Shady》的节奏,既贴近学生兴趣,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舞蹈排练与视频录制: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增强体验感与表现力;集体评审与修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审美能力。
3. 课后延伸:传播与反馈
学生将短视频发布至社交平台,收集反馈并进行修改,实现作品的迭代优化。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作品的完成度,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与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与设计意图
本课采用“合作、讲授、探究”相结合的策略,强调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引导性的统一。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分解、艺术表达等方式,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最终达成对道家思想的深层理解与认同。
四、融合课程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分析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音乐、舞蹈、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促进思想内化: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理解并转化道家思想,实现了从“知”到“信”的转变;提升综合能力:跨学科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现代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二)反思与建议
尽管本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角色转变: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项目设计者、资源提供者与过程指导者;评价机制创新: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过程表现、合作质量与作品创意;资源支持保障:学校需提供相应的技术设备与跨学科协作平台,支持融合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学科平衡把握:融合课程应避免“为融合而融合”,确保语文素养的培养仍是核心。
《瓠的故事》一课是高中语文融合课程的一次成功实践。它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将传统的道家思想与现代艺术形式有机结合,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提升了其综合素养与文化认同。这一模式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未来,应进一步推广融合课程理念,加强学科间的协同创新,推动语文教学从“教文本”向“育人”转变,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杜威. 民主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华. 融合课程:理论、实践与反思[J]. 教育研究,2021(4).
[4] 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王 灿
校对|刘佩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