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中学云上思政课《在新闻中读懂中国》讲座引发热烈社会反响
导读:北京市第166中学举办《在新闻中读懂中国》讲座引发热烈社会反响
北京市第166中学举办《在新闻中读懂中国》讲座引发热烈社会反响。
新闻回放
2020年3月7日下午,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举办“云上讲堂”活动。邀请光明日报社资深记者、评论员、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董城老师以《在新闻中读懂中国》为题,面向全校师生及家长进行网上视频讲座,并面向社会开放。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同志,北京市、东城区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研究生代表在线出席并全程旁听。学校师生、家长以及各界嘉宾4000余人同步在线收看。
疫情发生后,新闻媒体做了什么?
如何通过新闻报道感知时代脉搏?
遇到问题到底是报道还是不报道?
青少年提升媒介素养到底有多重要?
董老师从四个问题入手,旁征博引,重点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光明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与中央精神同频共振,坚持卡点卡位,动情走心开展新闻报道的有关实践,以及提升媒介素养的方式途径。
《在新闻中读懂中国》讲座,深刻诠释了抗疫“大考”中,我们国家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习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有关各方统筹“全国一盘棋”,协调联动之中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每一个奇迹背后,都有无数人的无私奉献和责任担当。董城老师讲到,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包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无数的火热实践,共同构筑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再一次充分彰显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在讲座尾声,董老师精心撰写了结束词,深情勉励学子——
“今天一年级的小学生,到2035年已经21岁,即将大学毕业;到2049年已经36岁,正是中坚骨干。今天高三的毕业生,到2035年是33岁,已过而立之年;到2049年已经48岁,位在举足轻重。
读懂中国,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是怎样强调也不为过的大事。希望大家能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准确感知时代中投身这个伟大的时代。这其中,有责任感的媒体、优质的新闻作品将始终伴你前行。”
最后,董城老师还回答了我校学生政协关于“清蔽谣言信息”“体现主流媒体积极作为”“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及时公开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的提问。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中学思政教材《经济与社会》主编孙蚌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易教授专门对讲座进行了点评,认为这次活动是北京市基础教育战线在特殊时期、特定场域创新学校思政课形式内容,深化校媒合作,提升公众媒介素养的一次有益探索,成效十分明显。
权威点评
讲的很好。准备很充分,对学生想听什么很清楚,该让学生学到什么也很清楚,所以讲得很有针对性。宏观讲理,叙事具体结合的好,有高度又不空洞,有事例但不琐碎。主流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把握与选择讲的好,有政治的也有技术的,学生们会明白的。通过主流媒体读懂中国对我们来讲很重要。
——吉林同志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这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如何让青年学生对这场他们亲历着的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董城老师的“在新闻媒体中读懂中国”讲的非常好。一是从新闻媒体报道的视角让学生对这场疫情防控战争有全面的了解,既有宏观性整体性的叙事,又有具体而微的小事例。二是因为新闻报道都是记者的采访,让学生感到特别真实。三是特别是回应了学生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主流媒体如何报道问题。最重要的是他讲了如何提高媒体素养,这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综合素养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自媒体的普及,新闻成为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面对泥沙俱下的信息,不管将来是不是从事新闻工作,青年学生要有提升媒体素养的自觉,关注主流媒体是读懂中国的是很重要的渠道。
——孙蚌珠
第一次在线旁听新闻媒体人给中学生同学们的讲座,这是一次新奇的经历,一次全新的感受。董城老师从问题导向的角度给同学们讲述了新闻媒体如何报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疫情的发展轨迹,了解社会各界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贡献,了解为什么这次抗疫是一次人民战争。董老师的讲座生动形象,用鲜活的事例、真实的数据、感人的图片、真挚的情感讲述和再现此次抗疫的情景,画面感强,有感染力,也有说服力,帮助同学们真正在新闻中感知时代、读懂中国。同时,董城老师也向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同学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新闻人真实、理性、准确又动情走心,时时刻刻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媒体素养。一句话,董城老师的讲座有料,有趣,也有效!
——王易
学校在大考面前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就是在贯彻“强化显政”!可以听得出来作为媒体人的讲课老师也是在新闻实践中积极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课堂上引导得也很巧妙!给你们的云课堂和老师点赞!
——张冰(北京市政协委员,门头沟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校长访谈
学生政协:“在新闻中读懂中国”这个题目很特别,当初策划的初衷是什么?
王蕾校长:我和董城老师一致认为这是个“真命题”,不仅源自我校学生政协委员们的提案,也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我们的学习,但也带来了独特的研学场域。我想,总的方法论是不变的,就是将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跳出课本,在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亲眼目睹、亲身体会、求解困惑,对社会形成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认知。从而,将“政治素养、媒介素养、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学生政协:“博雅书苑”云上讲堂在周末举办,您不怕“冷场”吗?
王蕾校长:一组数字回答您:“观众”来自北京、湖北、山东、浙江等10个省市;在线人数4000+;不仅有学生、教师、家长,更有“大咖”云集......
事实证明,我们的云讲堂,完全能够成为社会各界终身学习的大课堂。在我看来,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水到渠成。周末云讲堂诞生于战“疫”之中,很大程度上催化了家校同频、师生共生,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博雅”教育生态。
学生政协:您对讲座的预期是什么?达到您的预期了吗?
王蕾校长: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我们期待讲座给大家带来生成、生长、自主、多元的思考,我们也更会在激发、催化、鼓励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发声。现在,一流大学非常强调课堂“头脑风暴”,让同学们真学真懂真用真信。连日来,我校先后推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采访、“网络舆论对于疫情防控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多媒体时代的阅读选择”语文课、“双导师(专家与教师)”云教学、“共克时艰、师者情怀”等一系列“云活动”……这些都不是凭空设计的,而是基于包括聆听讲座在内,我们的老师、同学认真思考后的自主设计。
走心反响
全程听了讲座,感谢董城老师的传道(媒体肩负的使命,公民关注家国事的责任)、受业(如何选择和阅读媒体新闻报道)、解惑(孩子们对新闻、对社会问题的真实感受和疑惑)。作为语文老师,我刚才听到孩子们的发问,真挺欣喜和激动的,也特别感谢您给他们的详尽回复和高位引领。
学生在信息时代所受的滋养和干扰是我成为语文老师、班主任之后经常思考的一个主题。这两周我语文直播课的课题就是“多媒体时代的阅读选择”,请现在所教的初一孩子们根据自己在疫情期间的阅览,推荐媒体,推荐文章,从而观察他们的阅读平台,探看其关注的角度、方向,考量那些文章的品质等等,了解完这些,我也为他们做我个人的推荐、阐释,调整孩子们媒体阅读的标准和航向。周三我推荐了自己阅读收存的专业文化媒体和私人公众号的优质文章,那时我就跟孩子们“剧透”了一下——主流媒体的部分由董老师周六来为我们讲授。今天您确实帮我们补上了这块空白,带来了及时雨。
明年,学习《“飞天”凌空》时,我和孩子们会带着面对经典的态度,结合文体本质和时代背景去好好研读;当下,面对疫情,我们能够在更专业的标准指导下,去“有良”“优良”的媒体文章中阅读和思考;当然,还有“未来”,在提升媒介素养这条路上,确实契机很多,“教材”很多,这系列的“成长大课”我们会一直做。
——陈楠(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语文教师)
●博雅学通社、高二5班 崔艺馨:
居家的这段时间,我第一次如此关注疫情报道和新闻发布会。每天晚上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成为我的新习惯。对新闻的关注,以及董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新闻有了不同的认识。
新闻,不仅讲述远方或身边发生的事件,更向世人展现时代的真实面貌。它传递中央的指导精神,展现百姓的工作生活,它是将人们联系起来的一架桥梁。新闻让我们了解抗疫一线的状况,知晓那些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充满力量,看见希望。
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背后,是新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然而,镜头却从未聚焦过他们。我想,他们同样值得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是你们的一篇篇报道,向世人传递鼓舞人心的力量,是你们的一条条新闻,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博雅学通社、高一2班 贾舒雅:
很多人对于新闻的理解,是电视、广播、报纸上,由主持人、记者、新闻人播报或是刊登的热点话题、国家大事。其实并不是,新闻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现新闻的权利。
媒介素养与学科素养高度契合,媒介素养与成长发展同向同行。我相信,假若我们对新闻有一定的关注,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在学科学习中,也一定会有话可说。对于青少年来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我们在培养媒介素养时的准则,我们要参观、参谋、参与。要在关注国家大事的同时,关注到身边的小事。我认为,青少年对于新闻的理解也许不够深入,但一定会更加新颖。
我们的人民可能“生病”,我们的城市可能“生病”,但我们作为一个勇敢的民族,绝不会被病魔打倒。因为我们拥有天生不会低头的倔强,患难与共、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我们拥有必胜的精神、历史和决心。
这堂课,让我在新闻中读懂了中国。
●博雅学通社、高一5班周茗佳:
在这次疫情中,记者们也成为最美逆行者。没有严密的防护工具,也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但为了让全国人民在第一时间了解疫情的动向,他们在最危险的地方完成一次次采访。新闻工作者是不易的,要以好的笔力、眼力、脚力、脑力,还原事件真相,为社会为人民负责。
作为学通社的一员,我要学习弘扬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求实的精神,为学校的新闻宣传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博雅学通社、高一6班来若汐:
这次直播课中老师带我们了解了中国新闻界在这次疫情中所做的工作,以及记者们的艰辛、坚持与坚守。一篇篇报道,为我们带来力量与希望,背后则是新闻工作者付出的汗水。我们应该向坚守前线、为我们第一时间带来战疫消息的新闻工作者们致敬。
●博雅学通社、初一2班 王含之:
在新闻中感知时代,读懂中国,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大事。作为学通社的一员,我一定会更好地参与到新闻实践活动中去,学会使用媒体,提高媒介素养,在准确感知时代中投身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博雅学通社、初一6班果暄懿:
董老师介绍了报道的黄金法则,让我联想到博雅学通社活动时老师讲过的新闻六要素,记者采访报道时都需要考虑到。我更深刻了解了记者工作的不容易。记者不仅仅是描述一件事情,新闻报道都是他们经过严谨的思考,深度的考察才写出来的。
●高一 3班 张一剑:
我是小小政协成员,在关心国家大事的同时,我也在考虑新的问题:如何通过新闻报道感知时代脉搏?作为青年人,我们首先要做到时刻关心国家大事,遇到问题要有大局观,细心观察;同时要感受新闻中的文字,细心体会国家的发展带来的生活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
●高一 4班 程泓栩:
无论是党中央做的重要决定,又或是疫情中感人的故事,每则重要新闻的背后,都有无数新闻工作者默默的付出,他们就像在医院抗击疫情的医者一样,也是这场战争中美丽的逆行者,因为他们,我们才能了解最真实、最准确、最全面、最理性的疫情情况。
●高一4班 闫博儒:
本次讲座,让我感受到了新闻媒体在疫情中的重大作用。新冠肺炎最早的报道,据我所知是在去年十二月中的时候,不过当时并不在意。疫情真正走进人们视野,是通过主流媒体的新闻播报。那天是腊月二十七,新闻1+1的采访让大众知道了疫情,也让大家提高了警惕。面对疫情,起初大家一无所知,不安、无助的心情在城市中蔓延。这时,正是新闻媒体传播着正能量,稳定人心,告诉世人国家从来没有放弃任何人。在抑制疫情方面,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一6班 丁思宇:
通过课程,我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新闻媒体这个问题有了更多了解,意识到阅读主流媒体文章的价值以及必要性。同时,对于舆论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可以更客观地看待新闻。对于自己媒介素养不足的问题,我想自己以后可以更多阅读有价值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媒介素养。
●高一 6 王韶雨:
董老师介绍了报道中的一些准则,需要一点点深入调查、善于观察,写出的稿件要动情、走心,让大家有兴趣看下去。同时,这些报道文章,也逐渐被收录到语文高考的阅读试卷中,这说明媒介素养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的重要性。
●高一 6班 袁昊旻:
通过这次的云课堂,我才真正了解了新闻媒体,了解了它的重要作用。之前,我以为新闻媒体只是为了传递信息,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时事存在的,但是通过上课,我发现不仅仅如此。
新闻媒体反映社会现象,反映时代,也反映社会上的问题,特别是在困难中可以温暖人心,给予我们信心。比如这次的疫情,新闻媒体报道了防疫一线的点点滴滴,坚定了我们抗疫必胜的信心。
●高一 6班 袁馨:
课程让我对主流新闻媒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解答了我之前的一些疑惑。新闻媒体的作用是报道真相,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安定富强。这次疫情来得突然,打得大家一个措手不及,新闻媒体同样如此。
我们能做的就是理性地看待疫情的报道和质疑的声音,不要被轻易地带节奏,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这样才能从舆论的风暴中认识真相,维护真相。
●高一6班 高越:
疫情时期,新闻媒体是传递疫情信息的第一窗口。记者在疫情爆发之初便投身一线为全国人民带来第一手的报道,媒体此时成为了全国人民的眼睛。
这次疫情来得十分突然,新闻媒体在这其中讲述了许多防疫工作者在一线的感人故事,这是主流媒体最大的价值,引导社会的方向。我们中学生也要更好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甄别信息,传播社会正能量。
编辑 | 张晓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