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

加强魅力课堂研究 推进双减政策落地

来源:北京实验学校(海淀) | 时间:2023-12-09 09:41:11

导读:落实双减政策关键不在于课后形式上减了什么,而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究竟怎么样?要想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必须依靠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依靠教师对常态课备课的重视程度、研究深度、对学科素养的理解、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创设、教学流程的设计等诸多环节的科学研究。

加强魅力课堂研究 推进双减政策落地  

张丕学


11111111111.jpg


落实教育部双减政策,作为一名从教26年的数学教师,个人认为减负不是减教学质量,减负不是形式上的在作业时间上的加加减减,减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避免学生在低效教学背景下做大量重复性的、无意义的作业。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狠抓个人研究备课及教学内功,提高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教的愉快,学生学的轻松,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

一、立足常态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常态课在全年课时占比高达99.5%,所以一个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肯定取决于常态课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常态教学备课的重视程度、投入时间、研究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仁爱之心。

什么叫常态课?常态课即指相对于公开课,是除了示范课、研究课之外的所有课堂,涵盖平常的新授课、试卷讲评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基本课型。常态课不是常规、普通的课,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意味着教师需重视每一堂课,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均获得稳步、扎实的提高。常态课是一种追求以生为本的课堂,一种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原生态课堂,也是一种追求教学实效的课堂,它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从学情出发,遵循教与学规律,在课堂上要注重知识的动态生成、有效引导,让学生有理性的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真实活跃的情境中做到主动参与,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获得新知。

为了切实落实减负增效,提升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在常态课的备课及实施环节,每一位教师均应在研、教、评的过程中提升理念、下足功夫。

二、领会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新课程背景下,每天教师的常态备课应先见森林,再见树木,认真学习、对比、领会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统一的基本要求,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一个单元、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于三维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思维起点,一堂高质量的常态课堂,应是基于课程目标清晰的课堂,基于学情定位精准的课堂,基于学科素养提升的课堂。

近些年我国课程改革逐步深化,教学从重视“双基”到突出“三维目标”再到追求“核心素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学习、学会为基准,以能力及素养提升为目标,让学习过程能够自然展开、有机生成。设计和评估课时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基于以下几点思考:(1)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理解单元及章节内容的目标及素养;(2)通过前测了解学生起点基础,即学生在学习新任务之前原有知识技能的储备;(3)基于学情明确学生终点能力,即通过该节知识、内容、方法的学习所能达成的终点目标;(4)过程与方法,即从起点到终点能力素养之间,评估所选择教学策略、所设计教学活动是否能达成课前规划目标。

三、提升研究意识,深挖教材内涵

常态课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准确分析学情,还要认真揣摩教材内容,确定单元及课堂教学目标,精心编制教案、学案、PPT等。首先,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要进一步结合学情以及自身教学风格,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学案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认真思考教学引入、情境如何设计?重点、难点如何启发和引导,典型例题如何选择?课堂练习如何配备等,都要逐一仔细推敲。其次,充分研究学生,包括本人所教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别,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而不拔苗助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认真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不同认识、理解、感受和体验,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认真地预设,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四、精选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

一节课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要从讲授的知识内容出发,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目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四种:(1)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师激励、引导的含义应该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机、指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全面性、为学生提供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要的参考意见等。(2)探究发现式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事物现象、尤其是抽象逻辑问题的探索研究,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问题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从而发展学生能力素养,学生的探究活动始于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符合教学活动要求的认知意义。(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以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去达成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主要区别是: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合作目标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方向;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主要评价指标。(4)联系生活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生活或通过对生活的模拟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能力素养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策略,比如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建模意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五、关注思维提升,科学设计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思维的锻炼和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与参与者,教学中要善于与学生互动和交流,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点拨和引导,既要“适时、适度”,又要“适当、适合”,一堂提升思维能力的课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中问题的精心设置,该问题要具备严谨性、深刻性,要有层层推进的梯度性,为达成上述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目标的核心与延展,精心设计1-2个基于学生理解的“问题”,教师所设计问题必须有思考价值,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要具有挑战性,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

教师提问之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要给学生充足思考、合作讨论的时间,并适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和线索,根据需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补充。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一个深刻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学生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走动,观察引导。

通过问题的探究和交流,教师要及时注重知识的动态生成、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在真实活跃的情境中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课堂真正“动”起来,这里面既有教师的“动”,又有学生的“动”,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学科教学资源间的一种互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总之教学要从知识进入思维,而问题是学习的路径。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进行碰撞交流,感悟知识的本质,提升思维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培育和形成核心素养。

六、科学命制作业,提升应用能力

课堂练习及作业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评估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巩固新知,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练习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做多少个题目,而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布置学生练习及作业时,教师既要对课后习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出近乎合理的预判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作出预设。练习设计及应用的关键在于质而不在于量,应注意以下五点:(1)作业布置不应是课上内容的大量重复训练,要以迁移应用为主,体现一定的思维含量;(2)作业要与学生本节所学内容有关,不能出现课上讲什么,课后练什么两张皮;(3)作业应分层设计,任何一个班级,学生之间一定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就需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带不同星号的练习,学生根据能力差异自由选择,确保全体同学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高质量的完成所选作业,做到科学有效;(4)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全批全改,通过批阅作业发现和统计学生存在知识或方法漏洞较多的问题,便于反思教学和有针对性的落实,同时对于个别解题思维或书写长期有问题的学生应该采用面批面改的方式,进一步讲解和指导;(5)针对作业中发现的重点问题,教师应心中有学生,及时通过课上、课下研讨交流进行进一步落实,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把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

七、加强课后反思,提升专业素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师要经常反思,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使自己进步,学生受益。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每节课后教师均应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课堂,反思学生的成长,及时记录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这样既积累了教学的思考感悟,又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有效地改进本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从而逐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

教师在常态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备课研究上做足做细,不仅要反复学习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认真践行立德树人核心思想,更应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主动了解中、高考改革方向,通过中、高考试题的研究领会本单元、本课时在课标及高考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中发现一些典型的案例和鲜活素材,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并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与方向。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主动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学生对学科的融入度,真正实现“激发兴趣促成长、高效研究提质量、立足常态求发展”的教学本色,努力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减负的真正载体,只有全体教师以常态课堂为中心,扎实做好常态课教学各个环节研究,精心备好每一节常态课,认真贯彻课堂育人理念,才能为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同时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最为微观具体的层面,是学校教育中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环节。新的课程改革教学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需要我们全体教师转变视角,用核心素养更新我们的育人观、教学观和知识观,指导和引领我们不断改进常态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系北京实验学校(海淀)校长,北京市优秀教师,高级教师、海淀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编辑 | 王  平 王  萌

校对 | 张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