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

大兴教师进修学校:形质神用,“德育微视频”让德育动起来、火起来、靓起来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2-11-30 09:39:59

导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视频因其“短、快、精”、“大众易参与”的特点迅速成为了最热门的信息传播形式。2019年,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历时6个月,针对“微视频”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开发、制作以及应用等现状面向区内60所中学、小学以及幼儿园的师生开展调研。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视频因其“短、快、精”、“大众易参与”的特点迅速成为了最热门的信息传播形式。2019年,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历时6个月,针对“微视频”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开发、制作以及应用等现状面向区内60所中学、小学以及幼儿园的师生开展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微视频在学校教育中应用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当多的教师亲自参与微视频的开发与制作,并生成了大量的学校微视频作品,其中德育微视频比重较大,并受到所有学段师生的使用与欢迎。另外,从作品内容来看,德育微视频普遍存在主题偏差,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诸多问题,学校师生作为德育微视频的制作者、参与者,对相关工具选择、技术训练、内容设计、德育定位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培训需求,希望得到专业引领和指导。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德育研究室等部门联合立项了“德育微视频的开发策略研究”课题,成立了十余所学校及幼儿园在内的近百名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组。研究组以课题为导向,引领区内学校幼儿园共同打造德育新阵地,信息技术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形质神用,让学校德育工作更具生动性、灵活性和实效性。该项研究以显著的育人效果,进入了今年10月北京市教委公布的第二批“双百”示范行动优秀项目名单,极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NeoImage_1920.jpg


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发挥高站位导向、专业化组织、全方位服务三方面优势,开展德育微视频开发策略研究,。

一是高站位导向。课题组深入研读德育文件,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明确德育微视频的德育职能定位、原则标准、资源分类、育人途径、实施方法以及效果评估等,并设计相关研究方案,做到部署有依据、有指向、有策略。

二是专业化组织。信息中心和德育研究室联手,确定校、区、市级层面的技术精英和德育专家为主的核心团队;梳理和推荐适合德育微视频制作的软、硬件工具;制定从主题确定、脚本设计、拍摄方式、成品生成、应用评估及资源存档的全流程研究机制,做到过程有计划、有工具、有落实。

三是全方位服务。课题组积极行动起来,以选取实验校的形式,主动深入学校开展调研指导工作,与德育干部、学科教师、班主任以及学生团体等群体进行座谈、培训和制作实践;阶段性开展脚本设计、视频资源、案例论文等稿件征集活动及交流研讨活动;积极进行教师的培优、评优、推优工作,实现优质视频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专业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做到成果有留痕、有成长、有推广。

课题组引领学校德育工作与信息化工作融合开展,通过进行区域和校级不同层次的开发策略研究,探索区域和校级德育微视频开发模式和管理机制,制定了德育微视频学段开发规范,推出了《大兴区德育微视频开发指南》,累积了大量方向正确、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的、有一定思考深度,能反映教育规律中小学德育微视频资源,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的德育微视频资源及应用案例集,大批优秀人才蓬勃涌现。


让德育真正生动起来


德育微视频育人体验覆盖全学段。课题组目前已累积优秀微视频成果近千个,学校校园电视台、微信群、课堂教学、班会活动、团队课、家长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育人平台及育人途径中都有广泛应用。德育微视频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为重点开发对象和育人手段。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每个学段都有骨干人员带动教师群体参与德育微视频制作,使学生在受益的同时,领略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热情、智慧与情怀。

德育微视频的内容源自学生生活、回归生活。德育微视频能够以学情、校情、社情、世情为依据,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成长需求进行精心制作,从设计动机、内容确定、角色参与到实践应用,整个过程均体现出德育微视频的生活化特点,这也契合德育工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职能特征,契合国家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各学校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制作出贴近教育、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真实反映校园学习、生活的优秀德育微视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实现自我管理、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让德育真正地“生动起来”。

德育微视频几乎能折射德育所有类别和层面。课题组成员中包括了学科教师、心理教师、德育干部以及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从而使德育微视频研究充分体现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特征。教师们结合自身教育教学需求、关注日常工作,开发了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为主的德育微视频资源,从学生情感认知、行为表达、观念确定等各层面都有所关注。


证书1.jpg

 

实现学校、教师、学生 “三赢”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课题组引领德育课程研究,引导实验校结合实际,逐渐形成了特色开发模式。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快速成长,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学科素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要求,更是以互联网+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了育人模式创新,在区域内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三赢”。

课题实验校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两种开发策略,一是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组织教师围绕德育目标开发德育微视频,通过设计、开发、应用、反馈的方式,开发德育微视频,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梳理和提炼,形成学校德育特色 ;二是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如校园电视台和社团活动等,学校多部门协调统筹,搭建学生自主合作开发的模式,开发德育微视频,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在课题研究、活动设计乃至校园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德育微视频研究工作进行了卓有创建的拓展实践。大兴十二幼的刘瑶老师申报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视频对幼儿常规培养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研究不同年龄班幼儿发展规律,开展适宜的微视频常规培养策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的侯克杰老师带领学生在垃圾分类减量教育活动中,创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场景,获取垃圾分类减量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将这一过程以视频形式纪录下来,制作的德育微视频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全国示范作品;大兴一中的张业明老师,主持成立了学生校园电视,通过德育视频节目的剧情内容,开展德育、美育、心理辅导等各项教育工作。并在已有校园电视台基础上,开发德育影视创作校本课程。

学校能够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自主制作德育微视频。2021年,课题组阶段调研结果显示,各学段学生喜欢看德育微视频的学生达到了95%以上,小学及初中年级希望参与视频制作的学生均达到75%以上。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利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张扬青春活力,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这些素材在优秀微视频成果中占有很大比重。学生们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关注、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成长,进而实现自我教育。

总体而言,在“德育微视频开发策略研究”课题引领下所开展的区域相关工作,创新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德育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区域和校级德育微视频开发模式和管理机制,探索学校德育开展途径,形质神用,促进学校信息化德育特色形成,让德育工作持续动起来、火起来、靓起来。



文字|王平 刘佩钦

值班编辑|刘  婉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