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讲习

努力建设新办专业 助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3-02-14 17:42:51

导读:因应时代需求,奋力建设高水平教育康复人才体系。“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8502万残疾人。当下特殊需要儿童康复日益迫切而巨大的需求与康复服务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凸显。

因应时代需求,奋力建设高水平教育康复人才体系。“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8502万残疾人。当下特殊需要儿童康复日益迫切而巨大的需求与康复服务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凸显。按国际现行的通用标准来测算,目前我国专业康复师缺口在20余万人。此外,特教学校教育对象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残障类型增多、障碍程度加重、多重残疾儿童增多。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需要对其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与康复,需要大力发展基于学校的教育康复模式,并将其视为学校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这一目标,特殊教育学校就必须承担起教育与康复的双重任务。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2288所,在校残疾学生91.98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6.94万名,师生配比为1:13.25,远低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例。为了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应运而生。因此教育康复学这一新办专业的创设,面向应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是解决上述重要矛盾、提升我国残疾人发展事业的关键,奋力建设教育康复“双师型”人才体系,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在这一方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康复专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基于国家需求,设置培养方案。

教育康复学创设的背景基于特殊儿童自身对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基于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基于国家支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的政策需求,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均采取“出口倒推”的设计理念,紧扣市场及社会、国家需求。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即学生学到了什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学生的能力结构即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之间要相互衔接,要确保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有价值的,开设的每门课程要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学生学习完相应的课程之后就要具备相应的预期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的志气和底气。


加强实验室建设,夯实实践课程体系。

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曾提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为了满足“集教育和康复两种技能于一身的双师型、应用型专业工作者”的培养目标,教育康复学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实践类课程,将实践类课程分为分散实践和集中实践。分散实践就是与专业必修与限选课程配套的实验课,集中实践就是按照培养方案的设定时间,在学期中指派学生到各类学校(包括特殊学校和普通小学)或者医院的康复科内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康复见习,见习梯度为“参观学习、认识见习、专业见习、顶岗实习”。实践课程是学生“学到什么,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运用所学知识做些什么”的真实检验。为夯实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教育康复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采取“CLC”实践教学模式,其中“C”代表“class”,指的是教师集中讲授、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L”代表“lab”,指的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模拟实验操作后得到深化巩固,完成从知到行的过程,是学生提高教育康复技能的“实验教学基地”;“C”代表“Clinics”,指的是学生将所学的教育康复知识综合应用解决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需要的问题,是学生提高教学技能和康复实践技能的“实战演习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不仅是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提出了明确要求,更为新时代打造理想坚定的青年一代指明了方向,亦是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重要要求。新时代的弄潮儿们不仅要有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还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功底,在专业实践中夯实本领,增长真才实学,才能够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创建专业社团,提升服务社会意识。

大学生专业社团是指高校内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专业社团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增强社会服务意识等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创建教育康复学专业“爱芽行动”社会服务团体,旨在培养学生用专业素养帮助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为他们提供长期的、精准的、补充式教育康复训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芽行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就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在接待特殊孩子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就秉承着“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体现着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将大学生专业社团纳入到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的做法,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


加大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2017年,在《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为助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教育康复专业建设就必须转变观念,打开围墙,主动融入社会,与企业、行业、产业接轨。只有深度融入社会与科技发展前沿,专业发展才能成为社会发展引领者。因此,教育康复学创建之初,就深度参与行业建设,采取“引企进校”合作模式,与企业龙头对接,参与行业会议,以项目为纽带,推动专业发展,将课程链,实践链,实习链,人才链,产业链打造成环环相扣的专业建设链,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教育康复人才体系建设之路,让校企合作成为践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作者|刘晓明 韩硕 刘薇

编辑|毛玉琦 张心惠

校对|朴朋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