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二中秀出“AI赋能课堂”全景图:科研如何从“纸上”落到“课上”?
导读:当AI的浪潮席卷教育,是浮于表面的技术炫技,还是深度融入的教学变革?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的一场大型科研成果展示会上,学校试图交出一份全景式的答卷——从办学理念到课堂细节,展示AI如何真正成为“赋能生命彼此成就”的引擎。
当AI的浪潮席卷教育,是浮于表面的技术炫技,还是深度融入的教学变革?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的一场大型科研成果展示会上,学校试图交出一份全景式的答卷——从办学理念到课堂细节,展示AI如何真正成为“赋能生命彼此成就”的引擎。
科研为舵,AI为帆,驶向“生命彼此成就”的彼岸
活动以“智教未来:AI赋能课堂的实践与创新”为主题,构建了“上午理念引领+下午案例开花”的立体展示格局。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校长支梅在主旨报告中,清晰勾勒出学校的行动逻辑:以“让生命彼此成就”为教育理念,以“有组织的科研”为手段,将AI技术系统性注入“管、教、研、学、评、育”六个维度。这标志着丰台二中的AI实践已从零散的教师自发尝试,升级为全校层面的战略行动。其核心目标并非技术本身,而是“科研赋能人的发展”——驱动课堂效率提升,激活教师内生动力,并最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两位语文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微观而有力的注脚。李盼老师的课题《大单元视域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实践研究》,直指“作业一刀切”的痛点。她利用AI分析学生作业数据,实现了作业的“分层设计”与“精准反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练习,减轻无效负担。张海岩老师的课题《指向思维发展的中学语文作业设计实践研究》,则瞄准了“作业思维含量低”的问题。她展示了如何借助AI工具,设计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拓展思维维度的作业,让作业不再是重复劳动,而是思维训练的“脚手架”。丰台区教育学院马涛副院长点评指出,这两项课题的成功在于将AI与语文核心素养深度结合,把宏大的教育精神变成了“教师可讲、学生可学”的日常实践,并强调了AI时代始终要 “以人为本”。
专家指路——从“重构教学”到“育人增值”的范式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的讲座,将现场实践提升至理论前沿。他梳理了从教育信息化到教育数字化的技术演进史,指出每一次技术飞跃都必然引发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他引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的观点,强调教育已进入“改变底层逻辑,重塑教育生态” 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学校的教学观念必须实现关键转向:从“知识传授”转向“情境迁移与综合运用”,教学范式要从 “经验范式”转向“循证范式”。这意味着,AI提供的海量数据与分析,将让教师的决策更加科学,让学生的成长路径更加清晰。
丰台区教育学院院长钟灵以诗意的总结,为活动画上点睛之笔。他将丰台二中的科研成果比作层次丰富的“北京秋色”,美在并非天成,而是源于“勤恳的春耕夏生”。他呼吁,新时代的教师不应是孤独的行者,而应依托团队合作与技术赋能,“把人放在教育的正中央”。面对快节奏的技术变革,教育者更需要“用心呵护,用慢的艺术拥抱快的世界” ,以此促进孩子们个性化、创造性的发展。
下午,25个平行分会场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案例分享,成为这场理念盛宴最坚实的基石。它证明,丰台二中的AI赋能已不是一棵“盆景”,而是一片“森林”。在这里,AI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化作精准的作业反馈、深度的思维引导和科学的育人分析。这场展示会清晰地传达出一个信号:当教育科研找到了AI这个全新载体,并从学校顶层设计贯通至每一节课堂,教育的未来图景正变得触手可及。
编辑|田一洵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