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课堂”到“创新工场”:一场论坛揭示未来教育新图景
导读:10月16日,“深耕项目式学习 聚智创新育未来”丰台区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联盟校2025中期论坛,更像一个教育创新的“路演现场”和“思想集市”,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教育的场景正在被重构,一间间教室,正悄然变为孕育未来创新者的“工场”。
10月16日,“深耕项目式学习 聚智创新育未来”丰台区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联盟校2025中期论坛,更像一个教育创新的“路演现场”和“思想集市”,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教育的场景正在被重构,一间间教室,正悄然变为孕育未来创新者的“工场”。
项目式学习如何“重塑”师生
当八位小学生围坐在一起,自信而生动地讲述他们的项目故事时,他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亲手制作的文创产品,更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
“我参加的项目学习主题为‘我是中非友谊未来连心桥设计师’,项目分为三个部分,我们首先了解一些中国的著名桥梁,对它们的结构特点、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后,探究中非已有的连心桥是如何在当地地理环境下进行建造,又如何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来自丰台一小的孙芳玥边介绍边举起绘制的学习成果展示道。
学生的转变,必然驱动教师的转型。作为轮值主席校,丰台一小党总支书记王艳红的主报告,揭示了“教”与“学”变革的系统性设计。她提出的“设计、实施、评价、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及“点、线、面、体”的递进式改革,其最终落脚点是“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这意味着一线教师需要从“教材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师”,其挑战与成长并存。
校长沙龙里的“真问题”与“硬策略”
如果说学生展示是“果”,那么随后由李凯波院长主持的校长沙龙,则深入剖析了培育此“果”的“因”与“困”。这或许是整场论坛最具“干货”的部分。
校长们没有回避矛盾,而是直指实施中的难点:如何打破根深蒂固的学科思维惯性? 如何将项目学习与紧迫的教学进度有效融合?如何对过程性、非标准化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这些“痛点”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区域教育探索进入了“深水区”。而交流中碰撞出的策略则更具建设性:将项目式学习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紧密结合,例如围绕社区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的学习“有用武之地”;深化跨学科协作,不是简单的“拼盘教学”,而是以问题为牵引,重构知识体系;优化评价机制,从单一分数转向描绘学生能力成长的“数字画像”。
这场沙龙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各自为战的个案分享,形成了区域教育共同体对于攻坚克难的共识,为项目式学习从“亮点活动”走向“常态课堂”扫清了思想障碍。
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北京市教育学会唐亦勤会长的致辞,为这场一线实践注入了更宏大的视野。她指出,联盟的建设旨在构建科学评估、生态培育、协同交流三大支撑体系。
这三大体系,正对应了项目式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科学评估”确保改革方向不失真,用证据说话;“生态培育” 强调打通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壁垒,让学习在更广阔的天地发生;“协同交流”则通过联盟机制,避免学校重复“造轮子”,实现优质教育理念与资源的共建共享。
当教育以“项目”为纽带,以“素养”为导向,其产品将不再是标准化答案,而是一个个能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未来公民。丰台区的这场论坛让我们看到,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正通过这样的深度探索,在每一间化身“创新工场”的教室,在每一个充满热情的项目,在每一份学生亲手完成的作品中,扎实地落地、生根、并终将开花结果。
编辑|王 灿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