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三代人接力破题:北京一所中学这样为“作业困局”提供长效答案
导读:一所学校的十五年坚守能带来什么?2025年9月26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场聚焦“作业改革”的研讨会上,九中分校用跨越三代领导集体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一套将作业从“知识本位”的负担,转变为“素养赋能”引擎的科学体系,为区域乃至全国的教育减负增效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鲜活范本。
一所学校的十五年坚守能带来什么?2025年9月26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场聚焦“作业改革”的研讨会上,九中分校用跨越三代领导集体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一套将作业从“知识本位”的负担,转变为“素养赋能”引擎的科学体系,为区域乃至全国的教育减负增效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鲜活范本。
从“困局”到“破局”:一场历时十五年的“静悄悄的革命”
作业量大、效果差、学科间割裂……这是困扰无数初中学校的共性难题。九中分校的破题之路始于十五年前,其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研究的“连贯性”。正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拱雪所评价:“历经三代领导班子更迭,始终围绕作业这一核心问题持续深耕,这份坚守从根本上保障了成果的扎实与可持续。”
这份坚守结出了系统性成果。魏文娟副校长在主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学校构建的“四维融合・全域联动”作业新范式。它从根本上破解了作业设计的碎片化、经验化问题,通过“认知-素养协同发展”的新框架,让作业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李先平校长强调,学校长期以来深化教学改革、践行减负政策,其核心在于“减负提质增效”,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持续深化作业研究,积极吸纳各方宝贵意见,不断完善作业设计与实施路径,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实践经验。
“科研转化”成为驱动改革的“新质生产力”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一场“如何有效转化科研成果”的现场教学。石景山分院陈绪峰副院长重点介绍的“二阶双循环”模型,正是推动学术成果落地课堂的关键机制。九中分校的成功,正是这一模型的有效验证。
在课堂层面,变革清晰可见:语文课的“飞行棋”游戏作业、跨学科的“社区绿化”项目、化学课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这些生动案例的背后,是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双擎支撑”,实现了作业的精准化设计与个性化反馈,标志着作业管理从“人治”走向“数智”。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长程视野”与“系统思维”
石景山区教委副主任刘永奇的总结将会议推向高潮。他明确指出,九中分校的经验证明,真正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真问题,并以“长期攻坚的韧劲”深耕细作。他呼吁全区学校借鉴经验,并强调要让教育科研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这一表述,将一所学校的微观实践与宏观的教育发展战略紧密相连。
一场区域研讨会落幕,但它提出的命题却发人深省。破解教育难题,或许需要的不是层出不穷的新口号,而是面对核心难题的定力、科学系统的思维以及一代代教育人的接力传承。九中分校的十五年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一份优秀的“作业设计方案”,更在于它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关于“耐心”与“智慧”的深刻启示。
编辑|李梓萌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