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成功举办
导读:2024年5月10日,一场聚焦“从‘国家育人蓝图’到‘校本实施方案’”的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讨会在中关村第一小学葵园校区盛大召开。本次活动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中关村第一小学共同承办。
2024年5月10日,一场聚焦“从‘国家育人蓝图’到‘校本实施方案’”的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讨会在中关村第一小学葵园校区盛大召开。本次活动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中关村第一小学共同承办。活动内容丰富多元,涵盖校园文化观摩、课堂观摩、领域课程交流及大会交流四大板块,吸引了来自北京市各区、河北省保定市、江苏省南京市、辽宁省大连市等相关省市的教育同仁共襄盛举。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包括中国教科院副院长陈如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等领导,以及海淀区教育工委副书记吴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等地方教育领导。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景小霞、党委书记商红领,各校区执行校长及手拉手学校校长、老师们也热情参与。大会由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黄晓玲主持,气氛热烈而庄重。
校园文化观摩
领域课程交流及课堂观摩
为聚焦“双新”,落实“双减,深入研读新课标、研究新教材、落实新方案,我校进行了6场领域课程研讨以及24节观摩课的展示,我校教师以6个领域为依托,介绍了中关村第一小学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情况,以观摩课为载体,与来自不同学校的400余名教师我校就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碰撞。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六个领域课程交流环节,分别就道德与公益、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实践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道德与公益
“道德与公益”领域课程建设报告汇报人:边颖
学校在“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选择引领下,秉承“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精心构建了“道德与公益”课程体系,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的“立己达人”思想,更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在“6-2-6”自主发展课程体系的统领下,分为“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五大领域,以及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跨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共育课程四大类别,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公益精神。
专家点评
《中国德育》杂志社主编、编审,兼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副秘书长金东贤
金老师认为,《风俗的演变》一课极具生活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并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调查讨论、拟写计划书,从内容上紧紧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强调如何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然后转化,再传承。该课程的设计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体验。
中关村第一小学道德与公益领域体系建设十分完善,建议可以在后续研究中,在资源整合、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上继续深入探索。
语言与人文
“语言与人文”领域课程建设报告汇报人:张海宏
“语言与人文”是中关村一小6-2-6自主发展课程体系六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语文和英语学科。其中,国家课程重在推进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拓展课程分为“阅读与欣赏”“活动与习作”“国学启蒙”“思维与表达”四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研究性课程以节日主题课程、毕业课程为核心,进行融合和跨学科实践。本课程旨在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提升阅读、表达、思辨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打下精神和文化的底子,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专家点评
海淀教科院课程中心科研员,高级教师
北京教科院兼职研究员张晓玉
张老师表示,“语言与人文”领域课程能够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对学情的调研和分析;其中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实践,联通了课内外,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国学启蒙课程引领学生走进诗词天地,让学生逐渐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与习作课程重视读写评结合,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建议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完善本领域课程,形成具体的课程群,体现课程的进阶性和发展性。
数学与科学
“数学与科学”领域课程建设报告汇报人:胡文利
“数学与科学”领域课程是提升数学与科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课程。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数学的理性思维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全过程。把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思辨能力、合作与创新意识、思维与实践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以致用,用以治学,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探索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家点评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鲁小凡,博士
北京市骨干教师,湖北大学硕士生导师
北京市课程中心兼职研究员
鲁老师认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课程改革举措展现出了前瞻性和创新性。学校将科学与数学有机结合,体现了对跨学科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通过灵动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实施效果上,能够看到学生在创新能力和质疑思辨能力方面的提升,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创新之处在于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资源,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展望未来,相信中关村一小的课程改革将为教育界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领域课程建设报告汇报人:秦治军
学校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身心健康才能堪重任作栋梁之材。身体是船,承载知识;心理是帆借风顺势才能远航。“高高兴兴一身汗,宜动易乐益健康”是我校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理念。它强调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健康益处,以及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培养了乐观包容开放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专家点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
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李建民
新课标的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挑战。同时,还面临一些新的改革要求和时代挑战,例如,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教师评价素养、教师单元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思政等要求,这些与“双新”改革要求叠加,进一步增加了“双新”落实的难度,还需要学校持续深入地研究,不断创新实践。
艺术与审美
“艺术与审美”领域课程建设报告汇报人:田春娣
中关村一小艺术课程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儿童生命成长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类课程,通过多样的艺术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自然和生活之美;品悟中华传统艺术之美、以艺术的方式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最好”的自己。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不断开发学校、社区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艺术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自主发展课程的六大支持平台,对多元的活动进行系统的课程化建构。
专家点评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赵方军
中关村一小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师资队伍,艺术课程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经过多年的积淀,课程具有特色,艺术社团成果也十分丰硕。提出四点建议,首先,艺术课程体系是一个纵横交织的大工程,需要团队共同研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搭建整体框架;其次,要进一步强调学生培育目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第三,要突显特色,思考社团对学校发展有什么样的带动力;最后,思考如何更高标准、具有超前意识规划课程,例如:课堂植入人工智能等,期待今后中关村一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将多年积淀的课程体系内容更加明确和清晰地展示出来。
劳动与实践
“劳动与实践”领域课程建设报告汇报人:邓翼涛
劳动与实践领域站在育全人的高度上,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实施和评鉴,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关注情感体验和成长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BDS项目负责人李群
李老师强调,劳动与实践领域从背景、目标体系化的构建,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有效育人实施路径的研究等要素给我们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解读。劳动与综合实践学科教师在课程中很好的诠释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通过课程的经纬线撬动我们教学的经纬线,从我们的教学思维走向我们的课程思维。教师充分尊重儿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会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会交流:共绘育人蓝图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 董竹娟
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景小霞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 宋世云
董竹娟书记在大会上强调了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并呼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育人蓝图向实际行动转化。景小霞校长围绕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形势”“要求与挑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汇报,展现了中关村一小基于儿童立场的自主发展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成果。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宋世云则从区域层面介绍了海淀区落实义教“双新”的思考与行动。
专家点评与大会总结
中国教科院副院长陈如平对中关村一小的课程建设成果表示肯定,并提出了“四个重视”的建议,强调课程问题、整体规划、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的重要性。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在总结中指出,研讨会旨在抛出问题、研讨和交流问题,鼓励大家积极探索新途径,把国家的问题变成鲜活的发展动力。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关村一小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创新成果,也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未来,中关村一小将继续秉承“做最好的我”核心价值选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