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助推“双减”提质增效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2-11-09 15:06:02

导读: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了第二批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优秀项目名单,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应用与课程研究示范基地”成功入选,这是北京十二中教育信息化建设向前迈进的一大步,也是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实践之一。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了第二批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优秀项目名单,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应用与课程研究示范基地”成功入选,这是北京十二中教育信息化建设向前迈进的一大步,也是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实践之一。


多元学习促生内驱动力


北京十二中的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给学生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移动学习普及之后,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发起不同类型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满足感提升了”北京十二中的同学们对新的学习方式这样评价,“课堂检测时我们通过平板提交答案以后,老师能直接根据我们的作答情况做讲解,比较重要的板书,我们可以拍照留存,老师也能截屏分享给我们,方便课后复习。”

除此之外,作业也发生了变化:“英语的听说作业、语文的范文朗读类作业、生物的家庭实验作业、政治的社会调查作业等,作业类型多了很多,能锻炼我们不同的学习能力;更棒的是,作业一提交很快能收到反馈,老师还会用图片、用语音、用微课来指导我的作业错漏之处;平板还有错题本,能让我举一反三练习错题。”测验后,根据本次测验的结果,学生还能拿到一份针对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手册。平板中还有自测、自学的资源,可以检测出自己的薄弱点,还能寻找资源做针对性学习和练习。


学生用平板录制实验过程用于分享交流.jpg


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氛围、作业形式、交流方式等方面对同学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简而言之,“便捷”“丰富”“针对性”是学生们最直接的体验。教育信息化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蒋炎富表示:“既要关注技术层面的‘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更要关注内驱层面的‘人人皆学’。通过技术介入,调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把‘应学’转化为学生的‘乐学’,在学习初心上减负提质。”


发散思维提高核心素养


更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启发了同学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并开始举一反三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就是逐步实现机器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的技术,也是一种让我们计算更快、辅助我们工作学习更高效的技术:比如,客观题的智批改,因为有标准化的答案,所以技术能代替人工完成,我们一交作业,客观题的反馈就即时生成了;再比如,英语的听说练习,平板能录音能分析发音能给我们即时的反馈就是人工智能技术;还有英语作文的智批改,哪里有语法错误,哪里单词拼错了,哪里写得好,在提交了作文以后就能反馈出来,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北京十二中的同学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侃侃而谈。

正如蒋炎富校长所说:“在技术落地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的是,提升信息素养,尤其是容易被忽略的信息思维、信息选择、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必须同步同速融合进行,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学习目标的提质增效。”


技术加持赋能教学研究


北京十二中信息中心主任李志新表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北京十二中发展的助推器。在交流上,信息化建设让跨校交流降低了成本,也提供了交流路径,让校区之间的交流更顺畅;在教务上,信息技术的使用令教务工作更加简单高效;在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上,教育信息化建设带给我们的师生更多的‘眼界’,更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是缩短新老教师经验差值的有效办法;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地让老师和学生互动,大数据节省了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减了负,而且还提了效;在成绩的统计分析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就使这项工作更快捷、更精准。”


智慧课堂授课.jpg


蒋炎富校长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化、社会化方面的优势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发挥教师在人文性、思想性方面的优势弥补技术的缺项,创设温馨人本的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实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提质增效。


寸积铢累强化建设思路



蒋校长.jpg


任何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北京十二中的成功实践并非始于此次示范基地项目。谈及北京十二中多年来的教育现代化举措,蒋炎富校长难掩激动:“现在我们已经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教育已不再是简单地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学历,而是要给每个人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的、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真正让学生在教育质量上获得实惠,让每个人获得终身发展的‘学力’,也就是从教育公平指向公平与质量并行的目标。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学校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列,我们也是最早的教育信息化五星级学校,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应用和建设:

智能化的学习支持环境。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课堂支持环境建设。比如与科大讯飞深度合作,构建以教室为单元的信息化环境,每个教室,每个师生全硬件提供了移动教学、电子课本、工具教学、学生端管控等功能的信息化环境,使课堂的移动性和即时性大大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的深入推进为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提供了解决方案。

智能化的教评判学管。图像识别技术下‘智批改’进行自动化阅卷,并给出最终的评阅报告与考试分析报告以及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新高考、英语听说等智慧教育场景的建设和应用;智能排课选课、智能考勤、智慧考场、智慧食堂等系统的运用等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精力。

大数据下的决策辅助。充分利用大数据助力在线决策、学习分析、预测分析、行为分析和学业分析,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及时、准确的评估学生的学业状况,发现学生的潜在天赋和问题,预测学生的未来可能表现,辅助进行学科优劣势的判断,为学生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守正创新促进持续发展


谈及此次得以被评为优秀基地校的优势,李志新主任认为:政府支持是背景,学校重视是依托,优秀师资是主力。机制成熟不是终点,教育改革理念常新。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北京十二中将继续在今后的教育信息化道路上全力以赴。

蒋炎富校长对教育信息化创新融合的难点与破解之法有如下考量:“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难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融合上,要想破解这个难题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不断地去实践、去摸索:学校重视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帮助教师在观念、态度、素养、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引入专家资源,开展教研磨课工作。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学校每年会举办两届智慧·智学课堂的教学比赛来促进教与学的信息化应用;也鼓励老师申报相关课题研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也会把信息化素养水平作为培养的一个方面,在日常的听评课活动中不断打磨、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展示了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带来的变革,启示了技术运用要恰当、适度,提供了可复制的案例资源。北京十二中将始终致力于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助力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文  字|刘  婉

校  对|阎  逸

值班编辑|丁晓惠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