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考|数学:科学备考三步走,稳扎稳打巧拔高
导读:数学,作为中考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检验着他们的逻辑思维、解题技巧以及心理素质。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数学复习中更加科学、高效地备考,本文特邀北京市古城中学初三数学教师吴征老师,从学习方法、考试技巧、心理状态三个方面,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学子们提供一份详尽的备考策略。
北京市古城中学 初三数学教师 吴征
数学,作为中考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检验着他们的逻辑思维、解题技巧以及心理素质。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数学复习中更加科学、高效地备考,本文特邀北京市古城中学初三数学教师吴征老师,从学习方法、考试技巧、心理状态三个方面,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学子们提供一份详尽的备考策略。
学习方法:构建知识网络,深化理解
回归课堂,夯实基础。中考数学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夯实基础,构建起完整且清晰的知识网络。在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应紧跟课堂节奏,深入理解并梳理六本教材的内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自主梳理章节知识点;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应紧跟老师的步伐,查漏补缺,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在这一阶段,深入课本、吃透知识点至关重要。学生不仅要理解每个概念、定理、公式的本质,还要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它们编织成知识链条。同时,大量刷题也是巩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刷题的前提是知识点已经掌握牢固。
梳理知识,总结规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是复习的原则,要学会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来理解和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第一,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第二,梳理知识系统,重新去思考一些概念、定理、公式,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把它们编织成知识链条、知识网络。第三,总结解题思考方法,在过去学习的基础上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例如在开始学直角三角形的时候,仅仅掌握了一般三角形的基本定理和勾股定理,后来又学习了三角函数的知识,现在就要把这些方法和规律联系总结到一起,综合运用。
纠错反思,深入思考。在数学复习中,纠错和反思是提升成绩的关键。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错误和难题,但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和难题。通过分析错题,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克,是提升成绩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利用错题集来记录和分析自己的错误。在错题集上,不仅要写下正确的解题步骤和答案,还要分析错误的原因和解题思路的偏差。这样,在复习时就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避免重复犯错。
考试技巧:快准稳答题,争取高分
中考数学试题难度适中,兼顾基础与能力考查。70%左右的卷面试题是考查基础,唯一的办法是在复习阶段脚踏实地的去巩固知识点,训练做题技巧,在中考力保基础题型做得又快又准。
锻炼答题速度,养成良好习惯。建议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作业、测验和模拟考中就要锻炼答题速度,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例如,在考试开始前几分钟,学生可以提前核对和填写考号等信息,检查试卷的完整度;拿到试卷后,先通览全卷,对题目类型和难度有个大致的了解;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道题目都能得到充分的思考和解答。学生可以在平时锻炼答题速度,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到时候在中考也能保持一贯的水准。
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得分率。在考试中,掌握一些答题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得分。例如,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学生不仅可以用综合法,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代入法、特殊值法等技巧来快速找到正确答案;对于解答题,学生要注意书写规范、步骤清晰,根据数学依据书写,确保每一步都能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
此外,对于压轴题等难题,学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不能完整解答,也要根据已知条件尽可能地踩知识点得分。例如最后26题至28题这三个压轴题,分值占整套试卷18%-23%,一般都是2或3小问题,第1问一般可轻松解决,后面根据已知条件踩知识点再拿1-3分也可以实现。如果时间不允许完成了,如26题中涉及的代数综合如果是求二次函数求参范围,即使求不出也可以把常用数形结合方法、做差法的过程尽可能地表答。27题几何综合补全或按要求画出图形,例如已知中如有“等边三角形”或“一条线段绕端点旋转60°”自然会联想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角60°、三线合一等。别迟疑!一定要表达在卷面上!28题一般更有挑战和变数,也不必空白,可多方法尝试。
心理状态:调整心态,迎接挑战
保持平常心,克服焦虑情绪。中考不仅是对知识的考查,更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在备考和考试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平常心,克服焦虑情绪。遇到陌生题目或感觉困难时,不要过于紧张或恐慌,要静下心来深呼吸几次,放松心情。告诉自己已经进行了最充分的复习,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增强自信心,积极面对挑战。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自信心。例如,在每次测验、作业和练习题中都要认真对待,把每一次练习都当作中考来对待;在解题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在遇到难题时要勇于挑战自己、突破自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解题能力,还能在考试中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题型。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