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系列沙龙之家校共育沙龙
导读:3月26日,《教育头条》主办的“教育头条校长系列沙龙之家校共育”成功举办,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参加,就各学校家校共育实践、家校共育成果进行总结、交流和分享。
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有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总结北京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3月26日,《教育头条》主办的“教育头条校长系列沙龙之家校共育”成功举办,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参加,就各学校家校共育实践、家校共育成果进行总结、交流和分享。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校长吴田荣,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校长李晓军,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中心小学校长王春梅,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校长卜朝辉,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书记、校长高欣蕾,史家教育集团德育副校长、七条校区党支部书记李娟,北京市大兴区礼贤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史殿柏,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副校长狄永杰,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第一中心小学校长胡美丽,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副校长杨春梅,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小学副校长崔宏亮在内的十一位学校相关领导受邀参加。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 校长
吴田荣
家校共育 润物无声——让美的故事真实发生
在家校共育这个话题当中,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教育者,这两个教育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的成才使命。
这也是现代教育当中的一个难点,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完全就在于家庭教育、原生家庭和学校教育当中的一些碰撞。有的是需要加强沟通,有的是认知不同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三观不同,这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发现了问题和挑战,就必须思考着来做。因为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中间,社会教育是延续和补充。所以人才培养既离不开学校、也离不开家庭、更离不开社会的协同发展。
在这一点上,东城是走得比较前的,在去年2020年7月20日,东城区教委和北京市教委就联合成立心手相连的2035工程,建设家校协同育人示范性的研究基地。为8个学区成立了分中心,和平里四小就是和平里学区的分中心。和平里四小将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陶情、以美促劳,五个以美育为牵头的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贯穿于和平里四小育人的全过程。和平里四小教育孩子要优雅大方、明理优雅、勤勉向上,并把做人成才的理念融入孩子未来的发展当中,让孩子按照和平里四小指引,更全面、更幸福的成长发展。
和平里四小通过与农大心理学教授合作,共同建设了父母工作坊,成立了智慧父母成长营,以促进亲子关系。和平里四小举办了很多符合孩子家长心理的活动,比如说在开展父母课程时,就引入了艺术形式表达的概念等等。
和平里四小正在做的,就是通过实践课程让孩子的沟通有一个渠道,让老师更多了解我们的孩子。进而改变我们孩子的内心,改变孩子与人沟通的方式,尤其是和父母、老师的沟通。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 校长
李晓军
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 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已经纳入到学校日常工作之中了。实验小学是石景山区一所优质的学校。已经发展成为37个班,1400余人的办学规模。学校实施的是扬长教育。学校关注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不断探索把五育并举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的有效实施方式。
石景山区实验小学校长李晓军介绍,学校在家校教育过程当中,结合遇到的实际情况,依托信息化建设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在家校育人过程当中,学校进行一网、两群、三贯通的家校协同的模式。
一网就是学校的公众号。学校定期向家长推送一些家校共育相关的活动类、常识性等内容。两群指的是班级家长微信群和校级家委会的微信群,通过微信群,能够及时的听到各个层面的家长的一些问题和呼声,进而能够加强学校的管理。三贯通指的是借助于网络技术的支持,第一是实现学生、家长、教师的联通,不仅可以让信息渠道保持畅通,还能形成联动。
李晓军校长介绍,从家校共育落实工作层面,例如当面对一年级入学的时候,因为疫情原因家长进不了学校时,学校把AR技术运用到录取通知书上,把疫情的安全防控、学校的环境介绍、老师们的祝福、新冠知识以及学校的特色课程通过录取通知书传递给家长,同时录取通知书又是新生家长和孩子互动的第一课,将学校的育人理念传递给家长,同时增进亲子间交流,家校沟通和家校共育工作自然通畅。
第二是家校共育社把家长学校、家委会和家长志愿进行贯通。集家长之长,开展亲子讲堂活动;集家长之愿,开展亲子活动;集家长之热忱,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集家长成长的需求,开设家长课堂,家校共育社为家长走进学校搭建了沟通、交流、分享的平台。
第三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融通,将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对特需学生进行指导;借助社会资源扩宽家长交流,通过专家指导、家长互助、学校引领等,助力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向纵深化发展。
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中心小学 校长
王春梅
卷入式家校共育让家庭照入阳光
房山区史家营中心小学努力营造和睦融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们在温暖中健康成长。在构建温馨校园方面,校领导不仅使校园的硬环境有了改善,更注重精神文明的软环境的发展。
房山区史家营中心小学是一所建立在深山区的寄宿制学校。鉴于学生家庭状况呈现出的多样性,本着“立足实际,探寻适合自身”的思想,校方提出卷入式家校共育。
卷入式家校共育即把家长吸引到与学校一致的教育活动之中。为了让其真正使学生受益,学校将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明确教育理念,从教师出发,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做到三不:不吓唬孩子、不向家长告状、不唯成绩论。另外提出“1133工作法”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同理心思考问题。坚持把生命和谐可持续作为教师育人的中心思想。
第二步,将生命至上、促进和谐的教育理念落地。使教师引领家长进行儿童教育的同时建立家校信任,使学生的成长环境得到优化。
第三步,真正的使家长转身,把家长卷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在实施卷入式家校共育步法之后,最关键的一个思想层面上的改变就是让学校和教师主动担起道义和责任,促进家校同向同行。
在这个层面上学校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强化教师的责任担当,要求教师树立担责不推责的工作理念。二、发挥教学主阵地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乐学会学,在融洽的师生交往中,让学生爱上学习。三、发挥组织的有力支撑,关注特殊个体。学校加大投入、校领导身体力行,切实化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阻力。
在卷入式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中,学校将继续努力地携手家长,让家校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融洽的合伙人。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 校长
卜朝辉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一直以来秉承着五育并举这一理念,以培育健康快乐、童真向善的七彩少年为育人目标,通过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多样的家校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的家校共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构建5+x的团队,形成家校协同的一个教育共同体。第二是依托学校开展的菜单式家长课程,来驾起家校之间的一个桥梁。第三是实施精准化的入户家访,来构建家校工作的新模式。
一、建立5+x德育团队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这几年来一直在不断进行完善德育团队的建设。为了实现三全育人,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德育干部辅导员、包括班主任们形成的德育团队,以干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体,家长作为组成部分,还有一些德育工作者,所以最后定为叫5+x的德育团队。x代表的是一些班队的干部、校外的教师、校外的志愿者,包括咱们的社区等等,形成这种家校协同的共同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力。
二、制定年级制的菜单家长课程
为架起家校协同育人的桥梁,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在16年就开始研发并实施了菜单式家长课程,其中包括围绕年级的个性化需求,精准的确定授课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座谈会的方式,让家长把他的个性需求和学校进行沟通。个性化的菜单式家长课程包括习惯养成、安全教育、还有学习方法以及亲子活动,涉及面广。
三、创新实施精准化入户家访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开展的“老师、朋友到我家”精准化入户家访活动。通过与家长零距离的接触与沟通,消除了教师与家长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有效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也针对班级内出现的不同状况,采取家访、电话访、定期访与“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时刻保持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通。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 书记、校长
高欣蕾
家长是友善教育的第三支队伍
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实际上从2007年就已经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到现在已经走过10多年的历程了。学校秉持和家长“协同”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的理念,提出“家长是友善教育的第三支队伍”。在回龙观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家长队伍呈三足鼎立之势。围绕家校共育工作,学校多措并举,创新开展了各方面工作。
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校长高欣蕾介绍,学校一直在跟着北京市德育研究中心赵澜波老师做家长教师协会课题的运行机制的研究,在10多年的科研实践中,学校完善了家长教师协会的组织架构,保证了其运行机制的畅通,这让学校在家校协同方面非常有底气,有信心。
家长教师协会制定了班级协会的章程,保证了协会人员工作的义务和权利。同时还明确了协会的活动方式,保证了工作渠道的畅通。协会发展愿景是同心同行同成长,协会文化是善言善思善行动。家长教师协会下成立了关心协会、读书协会等不同协会,有效整合、对接社会资源,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高欣蕾校长介绍,学校在协会发展的时候,也有一些学校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学校提倡协会利用休息时间走出去,走向社会实践大课堂,积极投身于协会工作的班主任,将在评选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学生最喜欢的班主任等荣誉的时候优先考虑。
当前,回龙观中心小学家长教师协会基本上是会长统领,在学期初就会跟高欣蕾校长交流计划,认定之后,协会就自动化运转。家长教师协会让教育打破了学校的围墙,让教育空间最大化,让社会资源最大化的引入到学校。
史家教育集团 德育副校长、七条校区党支部书记
李娟
家校同行 家国同兴
史家教育集团根据集团化办学的不断探索,在不断研究中促进家校共育的理念。我们在集团化推进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家校共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认知问题,也就是教育的功利化,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甚至唯分论。这是对教育认识的片面,忽略了家庭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第二个是能力问题,家校双方不知道在家校共育当中他们各自承担这什么样的职责和角色,家长不会教育,教师不会指导;第三个是资源问题,家校缺少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和实用的指导方法,缺少专业的人才和统一的工作沟通平台;第四个是机制问题,缺少家校共育的制度保障,共育形式比较陈旧。
因此,史家教育集团基于集团化办学理念,提出了一些经验和探索。
聚心。提升家校共家庭教育的基本认识。破解家庭教育问题,根本在于改善家庭教育的结构,形成理念共识,做到“讲职责、少指责”“应到位、少越位”“倡等待、少替代”“多动脑、少动恼”和“常对话、少对抗”。
聚智,构建家校共育的支持体系。史家教育集团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整体的育人工作上来,鼓励教师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搭建家校沟通的各种平台,构建双向联系的网络,使家长教师在教育内容途径以及管理方法上达成统一;整合资源来保障教育的延续性,建立和谐协同关系。
聚力,推动各方面成长的融合态势。集团通过丰富家庭教育内容来拓展教育结构,从修德、成德和拓展三个层次,让每个孩子在完善的结构当中得到切实的成长,让家长角色进行转变;集团以家校课程学校课程来辐射家校共育,提出了服务学习的课程理念,真正教会学生如何服务学习、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成长自己。
聚思,探索家校共育的成长课程。集团制定了三年规划,用线上课程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将多年家校共育经验有效传播。
北京市大兴区礼贤第一中心小学 校长
史殿柏
新时代背景下掌握好家校协同工具的点和度
礼贤第一中心小学非常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学校成立了家校协同项目组。孩子的成长是受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的影响,老师家长应该共同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职责,为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
家校共育虽然是当前的主流,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导致学校和家庭双方不太如意。因此,家校共育要在关键点和相应的度上要进行把握。
第一,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重点在于引领思想。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把教学理念、价值观引领、品德行为规范等等,向家长进行宣传。完成在学生和家长两个层面之间的正能量和引导。
第二,开展多彩活动,促进家校有效沟通。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通过开展通过活动使家长和学校联系越来越密切。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以家校协作为主题的班主任以及家长的培训;开展的家长开放日,以及家长沙龙活动,让老师和家长双方在平等当中的对话增进理解,增强了互信,达成共识。
第三,健全机构,协同育人有保障。学校将班中的家长由各班的班委会分成组来管理,一位班级的家委会的成员,他对应着一个家长组,形成了学校到家委会,家委会到每一个家长的沟通网络。
另外,家校协同共同参与还要掌握好三个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第一个度,有深度。学校开发了家校共育的一些小课程,让家校协同有深度。新时代需要家校共育,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尝试着鼓励家长,比如开展家长讲堂,寻找家长志愿者。以活动为载体,学校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由家委会参与组织。
第二个度,有广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让家校协同有广度。教育的根本在于学生发展为主体,学生本身就是加强协同,共育的受益者应该是协同运营中的参与者,所以学校在去开展一些家教活动的同时,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适当的吸取采纳一些合理的意见,让学生在家教协同工作中可能处于主动的状态,以此来拓宽加强协同育人的帮助。
第三个度,有温度。完善家校共育的课程,让家校协同有温度。继续开发家长讲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有意义的讲座的主题,把课堂交给有专业知识的家长来完成,拓宽学生获取社会知识的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德育副校长
狄永杰
家校协同 共创乐学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德育副校长狄永杰主张积极探索“家校协同方式的创新实践”。如何协调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孩子方面上的完善,进而收到“1+1>2”的效果,学校汇聚合力,接受疫情期间的考验,从“‘云中行走’,架起家校沟通桥梁”、“‘系列课程’,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家校联动’,助力学生自主成长”三方面入手,进而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成一个高度的契合。
一是云中行走,架起家校沟通桥梁。学校在疫情期间,通过云信件、云家访这样的方式,传递最简单质朴的温暖。同时,了解学生居家学习的情况,解答家长在家教中的问题,为学生及家长送去特殊时期的关怀。
二是系列课程,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这种课程分成两类,一个是面向全体家庭的普修课程,一个是给真正有需求家长的特色课程。普修课程中包含”由学校牵头,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的“共育课程;由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为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天永一家——父母成长课程”;由教师、家长共同开发的,旨在帮助每个家庭增加亲子互动,提升“陪伴”质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天永一家——亲子课程”。特色课程则包括为一年级新生及家长量身打造的“新手”课程以及为有需求的家长开设“亲职辅导课程”,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合理纾解自己的情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亲子关系。
三是家校联动,助力学生自主成长。学校建立亲子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策划活动,增进家庭和学校间的信息传递,同时带领全体家长参与各种校园“文化节”活动。
狄副校长说:“积极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命运共同体,才能更加有力的为学生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学校给学生设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与家庭领域取得密切的联系,整合提升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第一中心小学 校长
胡美丽
协作互助 方能共赢
采育镇第一中心小学胡美丽校长表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极其重要因素,尤其是榜样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采育镇第一中心小学始终坚持文化立校,追求内涵发展,基于“育采教育”文化特色,秉承“采文化人 育德成贤”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协作互助、兼采合赢的“共彩家校”的工作目标,在认真分析学校家校合育中优势与劣势的前提下,力求通过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家校联系等途径不断提升学校家校合育品质。
一是通过三方培训,达成家校共同愿景。三方培训是指对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老师不断提升沟通能力,懂得尊重家长、尊重学生;让家长理解教师,尊重教师;让学生懂得感恩,理解父母,正确对待老师给予的批评指导。
二是搭建平台,助力家校共享共育。学校设立校长信箱、开通4条教育服务热线、建立教师值班制,并通过线上调研等多种形式,保证家长能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学校。
三是坚持入户家访,与家长进行真诚交流,在面对面的沟通中形成情感的共鸣,达成意见的一致。
四是开放校园,推进家校合作共建。一个开放的姿态,是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关键。
胡校长表示,上学期至今,学校共收获了家长致谢的锦旗7面,家长书写的感谢信5封。今后,学校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多元家长评优活动。让家长真正参与管理,并通过评选最美家长、最美家庭、优秀家长志愿者等,激发家长的积极性。
第二,深度挖掘教育资源。学校将深度发力,寻求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公益模式,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
在教育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父母扮演的是养育陪伴的角色,两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只有携手前行,才能够真正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 副校长
杨春梅
精诚齐心 共促“养正”——城北中心小学家校共育的实践与探索
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始建于1906年,已走过百年历程。学校现下辖4所小学,有学生近4000人,教职工300余位,是昌平区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在厚重的文化土壤上,学校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承养成教育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养好习惯之根,正好人生之本”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养正”教育品牌。构建了养德、养行、养智、养体、养身的“五养”课程,并将五养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的25会。
在开展养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家校共育的关键在“共”,目标在“育”。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一、创新培训模式,让心向一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就如同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分和阳光,三者缺一不可。为了让家长和学校有共同的育人观,认同学校的“养正”教育,我们注重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模式。
首先是“三级”队伍建设形成阶梯。其次是“菜单式”培训满足供给,学校通过问卷星对家长开展调研,征集家长们急需解决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且给出解决思路和办法。第三是“心理小屋”实现私人订制。学校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至家庭,四所学校先后搭建起“心理小屋”和“康康成长中心”,针对个别生,学校会定期对其家长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二、拓宽沟通渠道,让智慧碰撞
家校沟通是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学校与家长的真诚沟通,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学校分别以以企业微信为桥梁拉近家校距离、“见字如面”书信活动为契机真诚对话、“开放活动”为依托体验文化、沟通平台智慧碰撞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家校沟通氛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形成共育课程。
三、丰富共育课程,让合力提升
1.家长校本课程,彰显文化特色。家长讲堂不仅加强了教育的凝聚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创新了家校共建的教育形式,拓宽了教育渠道。
2.学科融合课程,走向综合延伸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学校深度挖掘家长资源,通过家长资源的有效融入,既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又使学科教学走向综合延伸。
3.主题教育课程,提升育人合力
围绕着学校的四有主题教育,家长教师协会共同制定了四大计划,分别是(1)有感恩之心——感恩行动计划;(2)有责任担当——岗位担当计划;(3)有文化底蕴;(4)有阳光心态——健康运动计划。
共育课程立足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主动性,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长为主体的资源开发模式,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构建。
通过三方面的举措,加强了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逐渐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家校生态圈,提升了家校共育的合力,促进了学校养正教育的发展。
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小学 副校长
崔宏亮
理解认同 携手前行
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小学在云峰教育文化的引领下,秉承着家校之间一定要彼此理解和尊重,从而实现支持与配合,达到教育的一致性。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比如构建对话的平台,满足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学校通过三级家委会及时地把学校的各种政策信息、实施举措通知家长,让家委会的代表成为学校宣传的助手和同盟军,使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学校也拓展了各种途径,为家长提供深度参与合作的机会。
召开新生家长培训会,从上学前的三个准备(心理、环境与物质、好习惯),优秀家长典型带动,来解决新生家长的焦虑问题,使家长能够在假期里,陪伴孩子做好入学准备,顺利实现幼小的衔接和过渡。
每学期一次的全体家长会、全员家访、进课堂活动,为家长创设更多的机会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老师,感受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体会老师的辛劳。通过这种活动让家长和老师之间增进理解和沟通。
每周一讲的“家教讲坛”,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以网络讲坛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讲解,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至今已开设了36讲,收效明显。
针对亲子沟通问题,我们聘请心理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在与孩子沟通中存在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认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发了家长的共鸣和思考。
连续三年举办亲情体育节,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家长和孩子一起积极训练,备战比赛,一起走上赛场,参与比赛。这个活动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也是家长最期待的。
今后,学校将继续办好家长学校,进一步完善由专业人士、学校干部教师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团队,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家长中优质资源的作用,在充分了解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特长等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资料库,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课程。
目前,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和运动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很多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处处受关爱,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不承担劳动任务,不参加体育锻炼。造成了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身体素质差,近视和肥胖指标不断攀升。两会上教育代表提出的: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与赞同。
学校将积极采取行动,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这两个问题,在理念意识上形成共识,在防控行动上达成一致。明确一个目标:降低肥胖率,控制近视率。采取三项措施:培养运动兴趣,力求丰富多彩;养成运动习惯,做到家校协同;提高运动成绩,各项比赛推动。
编辑 | 闪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