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沙龙 > 沙龙内容

校长系列沙龙之小学、初中课程衔接沙龙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1-10-08 17:16:47

导读:5月8日,《教育头条》主办的“教育头条校长系列沙龙之小学、初中课程衔接”成功举办,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参加,共同分享探讨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衔接的思考与经验。

  

      新一轮高考录取从2020年已经开始了,新的中考中招从2021年开始。新高考将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个学段。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堂和课程上,未来,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衔接将会成为一个焦点问题。5月8日,《教育头条》主办的“教育头条校长系列沙龙之小学、初中课程衔接”成功举办,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参加,共同分享探讨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衔接的思考与经验。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德育副校长南玲、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校长刘美玲、北京市文汇中学校长杨建、北京景山学校副校长卢广伟、北京市房山区北潞园学校教学副校长罗志娟、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副校长杨磊在内的六位学校校长受邀参加。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德育副校长 南玲

贯通培养促学习 打好衔接新基础


      171中学积极落实“贯通”理念。自2014年以来,学校与青年湖小学成立九年一贯联合体,通过贯通培养,在小学和初中的衔接上,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面对相关困惑,学校提炼出六个具体做法解决问题。


      第一,贯通培养——搭建成长的阶梯。小学的知识是初中学习的基石,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初中生活,学校会选派初中优秀的教师走进小学,开展一些课外兴趣指导,同时邀请小学生进入中学的课堂,感受一下自己未来的课堂的样子。


      第二,同频共振——保障有效衔接。这是中小学教师之间定期的教育教学上的沟通。小学了解中学的要求,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中学掌握小学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夯实基础再筑高峰,中小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第三,海量阅读——点亮智慧人生。学校通过阅读的方式,积蓄力量改变孩子,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完成多种教育效果的叠加。


      第四,大手拉小手——践行学长制。让从小学毕业的学长回到自己的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讲解初中的生活,分享中学生活的快乐,进行初中生活的指导,从而调动起小同学迈入初中的积极性,有利于小初顺利的衔接。


      第五,暑期指导——拉开初中生活的序幕。六年级的暑假是小学生离开母校迈入中学的关键时期,学校会通过假期任务单和假期活动手册来引导学生如何在假期里做好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准备。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内容,教师会有个性化的指导,提升学生对初中生活的一种认知。


      第六,初入校门——展校园风采。学生第一次进入中学的大门是特别重要的,他对哪里都不熟悉,在入校的首日,学校会向学生介绍校史,介绍校歌、校服、校训的含义,老师会带着学生熟悉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去更加热爱学校,期待能去各个专业教室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学校更加认可,这会对他初中生活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南玲副校长表示,中小衔接最重要的是“衔接”二字,它既是融合互补,也是促进提升,更考验的是教育者的思考与智慧、格局与站位。学校只有做好中小学衔接问题,学生才能在新的领域中更快的适应学习生活,赢在起跑线上,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在各个领域绽放光芒。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

校长 刘美玲

美好教育:探索中小衔接策略 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17年2月,学校开始参与朝阳区小初衔接课改项目研究,旨在通过中小衔接课程实践,打通中小衔接壁垒,尝试通过5.5+3.5模式,进行中小衔接课改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我们逐渐发现:中小学生从学习层面上,包括学习的心理、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方法切实存在很大差异。为此,学校针对以上内容展开深入研究,制定了针对性中小衔接课程改革工作方案,并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提出了中小衔接“136”模式。


      “1”是 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为学生美好生活准备,为美好人生奠基”,这是我们办学思想。


      “3”是三条工作途径。即围绕上述理念,从课程建设、习惯养成和核心素养培育三条路径,通过九年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和一体化培养,供给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知识、能力和素养。


      “6”是中小衔接六个策略。即德育先行,打通中小壁垒,构建九年一贯德育管理体系,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必备习惯;课程引领,构建九年四段美好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课题带动,理论与实践并行,分别从数学、语文和英语三科入手实践探索5.5+3.5中小衔接经验;技术助力,开发线上、线下衔接课程90多门,让孩子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助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师资融合,外引内培提升教师队伍小初衔接能力。家校社协同,三位一体,探索实施美好家长进智慧课堂,丰富学校供给资源,提升学生实际获得感,形成小初衔接推动合力。


      中小衔接教育研究的关键是校长办学理念转变,研究的阵地是课堂,研究的宗旨是为“学生美好生活准备,为美好人生奠基”。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将始终秉承学校美好教育理念,不忘教育初心和立德树人使命,进一步深化“136”中小衔接策略实践研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北京市文汇中学

校长 杨建

做好中小衔接需要同频共振


      中小学的衔接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小衔接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衔接,是一个基于课堂、基于课程、基于管理,进而衍生出教研一体、家长学校等多种样态下面立体式的衔接,是一个衔接的综合体,既应该有教学目标的一贯性,教学课程的一贯性,教学管理的一贯性,还应该有育人理念的一贯性。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应该完善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顶层建设,这一点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充分做好课堂教学的衔接、做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以及做好班级管理的衔接。


      要做好充分的起始工作。在学校层面上,要深度研发中小衔接的课程体系,做好贯通培养。在教师层面上,我们要积极转变思维,调整教法。从组建初一年级教师团队开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体备课,统一步调,细化自学生入校之后做好衔接的全部教育内容,应该涵盖课堂教学,涵盖班级管理,涵盖心理辅导,还要涵盖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延续与升华。


      我要介绍一下文汇中小学九年一贯的工作。文汇中小学秉承着一体化管理的思维,着力推进中小学贯通培养的教学思维、课程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等学科和德育管理为抓手,重点突破学科知识的衔接与整合,实现课程的连贯性,并搭建进阶的桥梁。我们总体布局,分段培养,把学段分为四个,分别是一到二年级的启蒙阶段、三到五年级的基础阶段、六到七年级的提升阶段以及八到九年级的进阶阶段。六年来,文汇中小学师生始终坚持“在一起”的原则,力求以课程文化融通促无痕对接,以双向造血促有机整合。


北京景山学校

副校长 卢广伟

发挥九年一贯制优势 实现小初更好衔接

 

      景山学校在九年一贯培养、小初衔接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试验,形成了“一个中心”和“六个方面”的总体格局。


      一个中心,即景山学校围绕“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理念,坚持低负担、高质量,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进行顶层设计,构建整体化的、一贯性的育人体系。

      六个方面包括理念相通、管理畅通、课程融通、成长贯通、环境共通和家校联通。


      景山学校坚持义务教育的全程视野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学生观,在全校干部教师中倡导并践行全过程的绿色质量观念。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坚持整体的观念和尺度。


      学校设立九年一贯主管副校长,在教育教学、师资调配、行政服务等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九年进行一体化管理和科学合理配置;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创新,尊重学段差异,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学校坚持进行跨学段交流的教研活动,鼓励不同学段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深化研究、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整体设计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全面培养质量。


      学校结合不同学段教育教学规律、不同年龄学生的成长规律,对中小学的学习节奏做了整体的规划。同时,学校制定了《北京景山学校德育序列纲要及实施细则》,依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从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德育体系。


      景山学校十二个年级的师生共同处在一个育人环境里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他们从小学升入初中,可以避免由于环境变化带来的陌生感、焦虑感。学校教师团队对学生会更熟悉,有利于纵向了解不同学段的学情,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学校加强家校协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减轻家长对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让孩子更加健康成长。


北京市房山区北潞园学校

教学副校长 罗志娟

构建仁融课程 培育仁融少年


      北京市房山区北潞园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建校于2000年,经过两次改制发展,目前拥有教职工143 名,中小学教学班46个,学生1700余人。


      北京市房山区北潞园学校副校长罗志娟介绍,学校在努力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仁融文化为核心,学校构建了仁融课程体系,涵盖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仁融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健康、乐学、仁爱、担当的北潞学子。    


      在课程实施方面,学校坚持仁融教育的理念,中小贯通的原则,以及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拓展课程特色化实施、探究课程主题化实施的三条路径。基于中小贯通的特点,学校进行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科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实践研究,包括学科、教研、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研究。通过课例研究,教材梳理,资源开发,最终实现改进教研方式,建立新型教研机制,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评价能力的目标。


      罗志娟副校长表示,随着课程建设不断的深入和中小课程衔接不断的研究,在做好知识衔接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学习方法,所以学校从前期的梳理教材,课例研究、资源开发到当前的资源再开发,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提升。


      面向未来,北潞园学校将为老师和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借助专家的指导和培训,依托“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提高教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将继续做好学科大教研及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提升学生探究及学习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继续完善课程规划方案,依托学校制度建设,优化课程评价方案,研制更为科学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方案;将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房山区课程领导力提升项目”,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让每名学生都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

副校长 杨磊

融·通——小学、初中课程衔接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作为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对于小学、初中课程衔接的经验非常丰富,总结出了在小、初课程衔接中的两个高频字,“融”和“通”。


      “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在小学、初中课程的衔接中借助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相融。在学校大教研组中,中、小学教师的集体教研帮助中、小学教师充分了解各学部教学情况,相互交流、深化研究,把握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特点。


      同时开设启航讲堂做到优质师资共享,由初中的老师把初中阅读、科、体、艺等课程中更丰富、有趣的知识带入小学部开设讲堂,让小学部的孩子在大讲堂里感受交流、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拓展学科领域的学习期待。


      “通”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相通,小学的三级课程分为生长型奠基课程、生长型广博课程、生长型卓越课程,同时小学的三级课程都是为中学的课程奠基,小学、初中的课程形成一个非常紧密的衔接。


      而学校认为“融”和“通”是相互的。首先是知识的打通,设计小、初体系知识清单,做好内容的衔接,让孩子更容易的把前概念转化为新知识。第二是学科素养的打通,在小学就以生动的方式让孩子吸收知识,帮助孩子把单纯形象记忆慢慢改为方法习惯的归纳,让孩子更适应中学的课程。第三是视野的打通,学校在适当年级开设不同内容的讲堂,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引导孩子从注重现象到关注原理,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未来的学习。


      有人说,九年乃至十二年贯通教育,就像三级火箭,每一个阶段有一个助力器,通过层层淬炼,最终将火箭发射到遥远的外太空。每一段助力看上去都是一样的火焰,但内在的成分是不一样的,但都非常的耀眼,都是助力孩子的成长的一部分。



文字 | 张晓攀 李宙驰 闪洁雯 刘佩钦 朱婕 周海童

剪辑 | 孙礼荣

美编 | 张玉琪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