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

百年槐荫下的教育传承:一所小学与它的“根脉”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5-11-01 18:02:27

导读:2025年10月31日,北京市丰台二中附属看丹小学迎来建校百年。这不仅仅是一场庆典,更是一次关于教育“根脉”的寻访与叩问。

秋日的阳光,穿过那棵二百一十年树龄的古槐,在看丹小学的操场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光影,照见了今天欢庆的孩童,也仿佛照见了百年前药王庙里传出的第一声朗朗书声。

2025年10月31日,北京市丰台二中附属看丹小学迎来建校百年。这不仅仅是一场庆典,更是一次关于教育“根脉”的寻访与叩问。


222.jpg


从“东家一斗米”到“三代同校”

 

1925年,乡邻们用“东家一斗米,西家二斗粮”的朴素方式,在看丹药王庙的旧屋里,撑起了一所乡村学堂。这最初的底色,决定了看丹小学的基因——它从不是一座孤悬的象牙塔,而是深深扎根于社区泥土的“家门口的学校”。 

一个世纪后,校长冯林在古槐下分享了一组震撼的数据:学校拥有祖孙三代同校的家庭166个,更有3个家庭,是祖孙四代皆在此就读。这绝非冰冷的数字,而是一部流淌的、活着的社区教育史。


111.jpg


“祖辈在这里启蒙识字,父辈在这里戴上红领巾,如今孙辈循着他们的脚印奔跑。”冯林校长的话,道出了这背后沉甸甸的信任。教育的价值,在此刻被最质朴的方式衡量:一代人的童年记忆美好到足以让下一代、下下一代继续托付。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认可,是“根脉”最有力的证明。

 

从“劳动教育”先河到“五育融合”的实践 


历史的镜头拉近。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告别“漏雨教室”;改革开放初期,它又以自编劳动教材,开创全国瞩目的“劳动教育”先河。这片土地,始终敏锐地回应着时代的呼唤。

当年的“劳动教育”,是教会学生生存与创造的技能;今日庆典上的“五育融合”成果展演——从健美操到足球,从街舞到校歌合唱——则是新时代对“完整的人”的塑造。其内核一脉相承:教育,是为了让“每个生命都闪亮”。

当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古树下首次唱响校歌《每个生命都闪亮》,当学生设计的校徽中那束“代表老师和学校为我们照亮前路”的光被阐释,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所百年老校教育理念从自发到自觉的升华。


b42ae88abbefe4a3da989bb60bba26c9.jpg


白发与童声的时空交响


庆典最动人的篇章,往往在计划之外的诗意间。诗朗诵《百年槐荫下》,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与稚气未脱的一年级新生并肩而立。当“我曾在这里教孩子们认字”与“我在这里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在时空中交织,教育的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真实接力。

同样,那句“今天不留家庭作业!”的宣布之所以能点燃全场,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对童年的理解与尊重。这份来自百年前的“愿望”在校庆日兑现,是学校送给孩子们最真诚的礼物。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庆典的尾声,口琴社团的旋律与银杏叶的沙沙声在古槐下应和。这棵树的意象,贯穿始终。它见证了从庙宇学堂到教育集团成员的身份变迁,也亲历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社会期盼。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马立明寄语的“将百年文化底蕴转化为持续的育人优势”,其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棵树的生长哲学里:根扎得越深,越能向上生长。

新成立的“名师工作室”,正是为了滋养这条“根系”。唯有教师队伍的薪火相传,才能让教育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



591fb6f337119d6a94bababcfbe0c132.jpg


百年前,药王庙的钟声为乡童敲响求学之路;百年后,同样的土地上,“让每个生命都闪亮”的歌声正飘向未来。看丹小学的百年,不是终点,而是一颗种子,一颗承载着教育理想、浸润着百年丹心的种子,正在新时代的沃土中,孕育下一个更加灿烂的春天。



编辑 | 周  静

校对 | 李梓萌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