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生态教育: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国培计划”展示未来课堂创新实践
导读:3月15日,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迎来了“国培计划”——黑龙江省中小学教研员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初中生物培训班的50名教研员,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天的深度跟岗实践。活动围绕《生命长城——塞罕坝:人与自然的“绿色契约”》这一主题,李玉莹、高媛、吕旺三位教师精心设计了三节跨学科生物探究课,生动展现了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博文约礼,行知合一”教育理念下的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为教研员们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教学观摩与研讨机会。
3月15日,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迎来了“国培计划”——黑龙江省中小学教研员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初中生物培训班的50名教研员,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天的深度跟岗实践。活动围绕《生命长城——塞罕坝:人与自然的“绿色契约”》这一主题,李玉莹、高媛、吕旺三位教师精心设计了三节跨学科生物探究课,生动展现了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博文约礼,行知合一”教育理念下的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为教研员们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教学观摩与研讨机会。
李玉莹老师以“苔藓的保水机制”为引子,运用智能显微成像技术,引领学生细致观察葫芦藓的假根与孢蒴结构。通过“苔藓保水能力测试”实验,学生们直观了解了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并结合显微影像深入理解了苔藓的保水结构特性。李老师以“结构—功能—生态价值”的逻辑链条,引导学生构建了苔藓固沙蓄水的科学认知,强化了实证思维,展现了“技术赋能探究”的课堂魅力。
高媛老师则以“蕨类植物水分运输与生态修复”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探索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学生们通过解剖蕨类植物的根、茎、叶横切结构,观察输导组织的染色显微图像,动态追踪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结合蒸腾作用实验,学生们量化分析了气孔开闭对水分散失的影响。高老师以塞罕坝蕨类的固水功能为桥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植物特性应用于生态修复策略,为后续的防护林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吕旺老师则以“科技赋能生态方案评估”为核心,巧妙融合了地理学与生态学的视角,创新引入了3D地形模拟实验。学生们通过透明沙盘动态观测了不同防护林布局对风沙的阻滞效果,并结合风速传感器与沙土位移数据,对比分析了行列式、交错式种植策略的优劣。课堂还借助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对落叶松引种方案的适应性进行了智能评估,让学生在“模拟—验证—优化”的循环中,深刻领悟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协同价值。
丁长林校长在《“博·约”一体化育人框架下的科学教育实践》的主题报告中,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高度出发,阐述了该校“博·约”育人框架的战略目标。他强调,科学教育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课程创新回应时代挑战,并详细介绍了“基础课程筑基、拓展课程培根、探究课程引领”的三级课程体系。丁校长还特别提到,通过联动高校资源,让学生在真实课题中锻炼创新能力。他介绍了学校“培养内心丰盈、行为进取的生命个体”的育人目标,并强调以“博文约礼,行知合一”的理念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在专题研讨环节,三位教师从教学设计与研学课程设计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享。他们强调“真实情境驱动问题解决”,以塞罕坝案例为线索串联知识链,展示了项目式学习在融合多学科素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场的教研员们高度评价了该校“探究型课程引领创新潜能”的特色,认为课程设计既具有学术深度又富有社会责任感。
本次跟岗实践活动通过课例观摩、校长论坛、教研对话等多种形式,为两地教师搭建了一个知行合一的学习交流平台。黑龙江省的教研员们纷纷表示,该校“以生态命题回应时代需求、以科技融合激活课堂生命力”的实践给他们带来了深刻启示。未来,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将继续深化“博·约”教育内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携手共筑高质量教育生态。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丰台区生物教研员崔颖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的专业指导,丰台区教委创新人才发展中心主任孙震老师对科学教育资源的鼎力支持,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提供的优质平台与实践机会。专家们的智慧引领与机构的协同赋能,为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生态教育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