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

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推广暨“构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探索全面育人新路径”主题研讨会在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成功举办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4-06-08 16:55:30

导读:2024年5月31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教育研究部协办,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承办的“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推广暨构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探索全面育人新路径”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隆重召开。

2024年5月31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教育研究部协办,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承办的“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推广暨构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探索全面育人新路径”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隆重召开。

本次活动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课堂观摩、论坛交流、大会交流。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王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杨朝晖教授,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李群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牛瑞雪博士,朝阳区教科院曾庆玉副院长,朝阳区教科院课程部陈磊副主任,朝阳区教科院课程部宋景田老师,顺义区教研中心课程室王继霞主任,手拉手学校北京市房山区张坊中心小学许忠书记,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马守凤校长、王文娟书记,亦庄实验小学张鑫主任,北京市各区、河北、内蒙等地跟岗学习的老师,以及线上参与的河北河间市、内蒙古手拉手学校的老师们参加本次大会。

为发挥课程建设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展示课程建设优秀成果,持续推动学校课程实践创新,我校进行了11节观摩课的展示。本次参与展示的,包涵了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9大学科。各学科教师基于新课标引领,统整教材单元内容,结合本学科特点适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的内容,打造“新颖、融合、高效”的全新课堂。

董玉华老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体验、情景辨析等活动,深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初步学习运用合理合法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帮助学生学做聪明的消费者。

宋莹老师借助绘制“赛马示意图”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依托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同时,教师巧用《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两则故事,既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孙膑的智慧谋略,又通过推断相关事件所处阶段发展学生“推想”的思维能力。为提升学生资料搜集、概括、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阅读卡,并讲述“历史上运用谋略取胜 ”的故事,体会谋略中的大智慧。


陈洁坤老师通过创设“ 我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代言的情景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形成讲解内容,在课上进行讲解展示,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普歌老师以英语学科为桥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龙。采用学科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上分享展示并深入探究, 课后延学的方式,从龙的传说故事、外貌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对龙文化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承担讲解任务,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唤醒了学生作为“龙的传人”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雪峰老师引领学生先观看视频了解云冈石窟、云龙阶石和陈仓石鼓,通过对三种石刻作品通过欣赏、感受古代石刻艺术的魅力,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再联系三种石刻作品使用的岩石与岩石的软硬度和吸水性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岩石的性质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对于学生理解岩石的性质的意义非常重要,能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贾宁老师从古代的猜物游戏射覆导入,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兴趣。猜数字游戏也是射覆游戏的一种演变,在体验猜数字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枚举法,二分法的过程及特点,梳理优势与不足,能够根据需求合理的选择合适的算法解决问题。

孙艳鹏老师以传统纹样为学习素材,在大任务引领下,从运动与联系的角度进行“图形的运动”整理复习,带领学生梳理图形运动的基本特征,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开展丰富的观察、操作与想象活动,借助丰富的直观表象,体会图形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戚梦雪老师从分析纸材特性开始,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纸材进行拼贴,通过学生探究,改变纸材的形态,以美术拼贴的形式,拼贴出国画青绿山水作品。


卢凯老师以《体育与健康小足球》章节的运球游戏为学习内容,不仅有单一技能学习,更融入基于足球项目特性创设的真实情境的足球技术学习。通过团队合作、比赛和互动游戏,学生可以建立友谊,增强社交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练习和挑战,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和技能的机会,逐渐建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

沈京东老师根据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能力设置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上肢控球的基本动作为主,如:抛接、拍运、传、投等简单动作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小游戏,培养学生活动兴趣,锻炼学生身体,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这项活动奠定基础。通过队列练习和篮球拍运球比赛,使学生在团队学练与比赛中,增强自尊自信,培养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和良好的课堂习惯。

李梅老师引导学生探寻真实的自我,掌握表达、展示自我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内部自我和外部自我的和谐统一。本课基于“交朋友”这一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真实表达自我在交友过程中的重要性;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真诚表达自我。学生通过体验真实表达在人际交往中的给人带来的积极感受,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在论坛交流环节,白校长主要介绍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在构建“三三三”劳动课程体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该体系旨在通过劳动教育有效实施路径的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劳动素养,并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

于海平老师结合学校的“劳动课程体系”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之所以学校设置这一课程体系的背景及研究思路。众多实际操作层面的案例体现出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进行的思考与尝试。该课程从观念层面使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从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的行动力,从价值层面突出对学生劳动责任心的培养。


劳动课程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培养诚实守信、公正无私的良好道德品质。劳动活动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体验到劳动成果所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弘扬劳动文化,就应该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劳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传承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劳动创新能力。本次参与交流的几位领导的发言,也体现了刚才提到的这几方面内容,各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实际的劳动技能,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为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大会交流环节,马守凤校长主要围绕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的课程建设展开,介绍了背景、理念、课程结构、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内容,旨在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参与活动的老师们汇报学校是如何依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陈磊主任分析了当前区域研修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的区域伴随式研修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主要特征以及构建方式,阐述了信息技术支持的伴随式研修模式在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部的应用与实践,旨在解决当前研修活动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李群老师首先对学校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之后向参会的专家、校领导和老师们阐述了如何构建素养导向的学校课程体系,展示了在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各校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未来探索全面育人的新路径奠定基础。

杨教授总结了前面的发言,并指出:“五育融合”,体现出了在真实情境、素养导向下高效、高质、高阶育人的思路和要求,只有“劳动教育”是将其他四育融合在一起的重要桥梁。以学科为基点的跨学科主题,是国家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课程为日常教育教学提供了“融”的可能性。未来要继续深入探索融合性的课程形态,与校本课程之间建立连接。

王凯主任就今天会议过程中的发言进行了总结性点评。王凯主任指出:课程体系要以政策理解为依据,以学校文化为底蕴进行建设。同时,学校的发展要以课程体系构建为载体,以教学改进为阵地,以儿童发展为方向,才能具备更多的推广和示范价值。要注意的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关注整体性,各学科围绕同一主题进行,不要使学生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课程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永远在探索的路上。


编辑 | 周  静

校对 | 李梓萌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