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全国性中小学论坛在十二中举办
导读:2024年5月15—17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一协同组协同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成功举办。
为了落实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路径;扎实做好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推进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跨区域协作。2024年5月15—17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一协同组协同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主题为“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协同培养创新人才”,通过专家指导、主题讲座、文献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探索并研讨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共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活动由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一协同组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航天博物馆协办。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领导、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一协同组成员校领导、科学教育负责人等共计70余人参与本次研讨会。
本次参加论坛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一协同组的成员校有: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天津市河北区育婴里小学、沁县东风小学校、沈阳市第一二七中学、吉林油田钻井小学、上海市松江九亭中学、浙江省天台中学、蚌埠第八中学、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商丘市梁园区第一回民小学、株洲景炎初级中学、汕头市东厦小学、南宁市明天学校、重庆市酉阳第二中学校、贵阳市第二中学、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铜川市第一中学、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海口实验中学、库车市第二中学等。
5月15日上午,研讨会启动仪式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第四会议室举行,北京十二中教学副校长曾拥军主持。他期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为全国科学实验校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促进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北京十二中党委书记,第一协同组组长钟灵致辞,为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钟书记讲述了十二中的光辉历史和办学成绩,介绍了十二中的工作规划。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科学教育实验校第一协同组搭建一座实现人才培养、互学共鉴、交流合作、协作联动、资源共享的桥梁。北京十二中作为全国六所人工智能基地校之一,全国科学实验的牵头校将会依托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完善“家-校-企”协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大中衔接的纵向贯通式人才培养,以航空航天教育特色立校,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钟书记激情饱满的讲话,令与会的领导、教师受益匪浅。
曾拥军校长主持启动仪式
钟灵书记致欢迎辞
科学实验校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主题
研讨会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李朱峰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赋能数字化科学/信息科技实践教育一点探索》的主旨报告。他从人工智能助推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原理出发,运用丰富的教学案例,理论结合实践,向与会人员精彩讲授人工智能对教师教学技能发展、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和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骆祖莹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促进学科教学创新的理论与案例》的专家报告。骆教授从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素养实践教学探索,数字化科学实践教学解决方案,以信息科技和科学为基础的跨学科实践三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学科教学创新的原理,对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开发科学教育课程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为协同组成员带了“知识盛宴”,为他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起到了指导性的帮助,点明教育教学创新的方法。
李朱峰教授做专家报告
骆祖莹教授做专家报告
第一协同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支持下,论坛特邀请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邢悦作题为《智能育见未来 AI助力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科学教育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郭丛斌教授阐述了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路径,应该积极探索小、初、高大贯通的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的路径、应该积极探索中学与场馆、中学与企业、中学与高校横向融通的培养模式。北京科学中心青少年科教研究部部长田园介绍了北京科学中心在馆校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邢悦女士以讲解和视频放映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讲述了大学生使用AI创业的鲜活故事以及教育场景下的AI应用,让参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直观了解了AI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发展潜力以及机遇与挑战。
邢悦副总裁做主题报告
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党委钟书记阐述了在数字化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并为学校领导、教师如何面向AI时代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他认为,学校要做到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创造力,丰富师生的社会情感,帮助教师学会生涯规划,推进学校STEAM框架的搭建、推动主题式跨学科教育的整合等,同时也期望运用AI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推动教育公平实现。
钟灵书记作总结发言
郭丛斌教授、邢悦总裁、钟灵书记与参会教师代表合影留念
协同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研讨
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第一协同组,积极探索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改善实验条件,保障实验教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组织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拓展知识技能,体悟科学精神。
论坛研讨主题为《打点计时器的优化》的物理实验课和《AI+英语科技阅读Science and us: Curious minds 》科技创新英文阅读项目式学习示范课例。
物理课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呈现了由学生制作的水滴式、机械式、频闪照相式、节拍器式、电磁铁式、程序化式六种打点计时器的优化模型,小组成员分别讲解各自实验装置的原理和实验数据等,任鑫老师在实验点评中讲述实验原理和物理知识,整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任鑫老师的物理实验课
英语课科技阅读课借助AI技术讲授的英语阅读,亦采取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以AI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锻炼学生的学生发散思维和口语能力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与记忆,AI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与质量,通过科技创新主题阅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张帅老师的英语科技阅读课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陈磊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陈蕾老师作为参会嘉宾,与会学校领导、教师们共同观摩和研讨。各校老师一致认为协同组加强教学研讨,积极组织组内教科研创新,共同推动讲授式教学向实验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教学转变必要性。
芬中教育交流协会秘书长李栋教授对两节课的改革思路做了高度肯定,并为老师们做了题为《国际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李教授作为旅居芬兰二十余年的华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与芬兰的教育比较,进而实现教育交流和教育互鉴。他从芬兰教育经验、国内的课程改革和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芬教育的差异,建议与会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潜力,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李栋教授做专家报告
协同共建科学教育优质资源主题
论坛走进位于西城区的北京科学中心。与会领导、教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深度”深海探索主题展,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英才计划(北京)十周年成果展,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会领导和老师感受到祖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力量,了解了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希冀,在学习中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尔后,各校领导参观了“生命·生活·生存”主题展,通参观主题展,领导和老师们,在讲解员的指导下看展板、做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给我们教学领导们拓宽了科学教育的思路。
北京科学中心工作向与会领导、教师作详细讲解
第一协同组全体人员在北京科学中心合影留念
走进位于丰台区的中国航天博物馆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培训中心。中国航天博物馆于1992年建成,隶属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讲解员从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航天科研人员到航天精神做了详细的讲解,为与会领导和教师打开了了解航天教育的“天窗”。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培训中心,长征培训中心崔西伟老师作夏令营航天主题课程的研讨报告,与参会领导和教师共同研讨航天主题课程开发、教育资源的运用和夏令营中航天主题的课程设计等,与会人员结合各校实际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与愿望。
中国航天博物馆工作人员向与会教师讲解中国航天之路
长征培训中心崔西伟老师作、夏令营航天主题课程报告
第一协同组全体人员在航天博物馆合影留念
协同组基于学校资源、地域资源,锚定国家发展战略开发一些特色课程,建设一些协同组内特色基地。为协同组内不同兴趣的学生实现跨学科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提供课程资源,为协同组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集训营提供场景和平台。协同组协商筹建七个特色科学教育基地: 融合北京丰台区航空航天优质资源和“全国航空航天教育特色校”,北京十二中建设“航空航天领域教育基地”;
利用新疆西部空气干燥、光污染小的优势,在库车市第二中学建设“天文观测基地”。利用库车市雪山、戈壁沙漠、雅丹地貌、湖泊等丰富的地址地貌资源,开设地理教育实践基地;利用海口实验中学地域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基于昆明市滇池渡假区实验学校开设的滇池环境治理课程,以及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及云南高黎贡山、丽江老君山等优质生态资源,在昆明市滇池渡假区实验学校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青海属三江源地区,果洛在三江源核心区,地理位置独特,具有重要的生态研究和保护价值,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建设“三江源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广西地处亚热带,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意义。结合广西中草药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南宁明天学校建设中草药和中医药科学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育场所;浙江省天台中学与浙江银轮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校企合作职业技能课程。以汽车冷凝器构造与设计核心技术为支点,嫁接学校的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确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课程群。为浙江省天台中学建设“汽车工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机制共商、人才共育研讨
由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青少年创新学院浦仕毕解读《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第一协同组协同共建方案》。他从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路线、重点任务、工作机制保障等内容和实践形式,向与会成员校的领导、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其中,协同共建的重点任务包括课程和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师资共培共享和共研科学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机制等。各与会学校领导就共建方案、工作机制、课程开发与共享引发深入讨论。各成员校负责人并就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方式、策略(特别就选修课、夏令营、冬令营、集训营等有关事项等)进行讨论。成立了第一协同组工作办公室,对第一协同组定期协商机制、定期主题研讨活动、定期面向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年度考核机制达成一致共识。
浦仕毕做共建方案解读
为期三天的论坛活动,汇集了全国各地优秀的专家、校领导、教师,成员校负责人在学习与实践深有启发,收获了科学教育教学改革、课程研发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北京十二中青少年学院作为本次论坛主办方感谢成员校领导、老师们的加入与付出,感谢莅临我校做专家报告的李朱峰教授、骆祖莹教授、李栋教授的支持。同时也感谢协办本次论坛的北京科学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航天博物馆给予帮助,也感谢北京十二中两位青年教师和学生带来的精彩课堂。我们期待成员校将本次所学所感运用在科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为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编辑 | 周静
校对 |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