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顺义分校成功举办首届校园科技节
导读:感受科技魅力,点燃科学梦想!5月7日,为期一周的北京四中顺义分校首届“和润杯”科技节如约而至。
感受科技魅力,点燃科学梦想!5月7日,为期一周的北京四中顺义分校首届“和润杯”科技节如约而至。
本届科技节的举办,正值北京四中顺义分校教育集团批复成立之际,可谓“喜上加喜”。除本校师生外,集团成员校顺义区高丽营学校、后沙峪中心小学、后沙峪二小、高丽营二小及片区友好学校空港二小700多师生参加校园科技节活动。
本届科技节以“科技成就未来、AI改变世界”为主题,旨在传播科学理念,促进科教融合,探索数理人才培养模式,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搭建起片区中小学生科学探索、科学实践与展示交流及小初高课程衔接的平台。
北京市顺义区科协、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建海峡华北分公司、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北京京师启智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了139台(套)设备,对本届科技节给予大力支持,加上学校的6项科技教育成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场体验。
科技节启动仪式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后沙峪地区党委书记李强,党委副书记、镇长孔祥伟,顺义区科协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赵国栋,区委教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张旭东,后沙峪地区党委宣传委员王俊,北京四中顺义分校党总支书记张福利、党总支副书记、校长白瑛,后沙峪中心小学校长刘强,后沙峪第二小学校长张艳宾,高丽营第二小学校长张岩,空港第二小学校长顾雪莲,高丽营学校副校长袁素民参与启动仪式。12位领导共同摁下虚拟按钮,拉开科技节帷幕。
随后,白瑛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感谢各级领导的光临指导,感谢各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并向大家介绍学校科技教育的开展情况及成果。她指出,科技节的举办,是北京四中顺义分校响应党的二十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减负增效”的有力举措。她表示,科技节是彰显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平台,更是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展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营造良好校园科学氛围的良好契机。她勉励同学们“用敏锐的双眼去发现,用灵巧的双手去制作,用智慧的大脑去思考”,激发科学热情,学好文化知识,努力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突出贡献。
启动仪式上,机器人舞蹈和北京市特级教师马山团队带来的物理魔术表演,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视力错觉”“热力四射”“电磁魅力”“色彩缤纷”,每一个节目中的物理现象都令学生们激动满满,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被瞬间点燃。
启动仪式结束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赶往运动场,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运动场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或专注于物理科学原理的实验验证,或沉醉于VR虚拟现实中的魔幻体验,或为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而惊呼不已,或为同学们的成功挑战而欢呼雀跃。
运动场分成五个区域,每个区域各有特色。
一是科学原理的展示区域。包括物理、数学、生命健康等科普知识介绍,科学原理演示。同学们通过上手操作,将抽象的课本知识和深奥的科学原理形象生动地演示出来,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是科学快车体验区域。包括穹幕电影、环保创新应用、航天空间站、量子通信、低温制冷、人工合成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成果介绍,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深深吸引着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
三是人工智能展示体验区域。包括机器人、激光雕刻、VR换装、智能眼镜、建筑虚拟现实应用等。同学们争先恐后体验VR滑雪、飞机模拟飞行、机器人下棋、脑控赛车等项目,“动力棉花糖”项目更是排起长队,大家纷纷体验挥汗运动后带来的舒爽感受。
四是科学问答和现场创作区域。同学们或挑战一个个科学知识,或运用提供材料现场创作作品,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是学校科教成果展示区域。近年来,四中分校积极践行“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科教战略,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为抓手,以有效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陆续开发出多类科技校本课程。学生们参加信息科技大赛,取得骄人成绩——张梓琦同学获得全球中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金奖,刘玉婷同学获得全国计算机网页设计大赛一等奖,李思辰等同学获得全国建筑模型决赛金牌,魏千皓同学获得北京市中学生科技发明一等奖。学校的蜡染扎染社团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在一起,作品别有风味,以此做成的小礼品深得与会人士的欢迎。
展示结束后,白瑛校长表示,后沙峪地区科技企业云集,是一个科技氛围特别好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里,家长和孩子们特别重视科技。学校的科技社团拿到了全国建模比赛的一等奖,非常值得鼓励。后沙峪地区的学生能够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科技节把资源集中在一起,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科普实践机会和创新实践平台,期待学生们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今后,学校将把校园科技节作为常态化活动来深入发展,并以此作为一个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突破口,真正做出学校的科学教育品牌。
本届科技节还走出了北京四中顺义分校的校园,将在后沙峪二小等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巡回展示,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满足更多师生的体验需求,点燃更多学生的科学梦想!
文字 | 余琳 姜雪瑶
编辑 | 赵越儿
校对 |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