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苏静:“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4-02-21 16:15:17

导读: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教学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实效性以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求课堂提问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   苏静

 

【摘要】课堂提问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教学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实效性以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求课堂提问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双新  高中语文  课堂提问 探索与思考 艺术

一、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形式大于内容。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整堂课学生都在应付琐碎问题,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师问多于生问。提问成为教师专利,忽视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

结果重于过程。满足于结果,不善于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学生发展不到“会学”的层面。

标答好于创新。答出标准答案便给与赞美,对多元答案不予评价,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霸优于全体。一堂课只是教师和几个优生的对话,有失教育公平性。

   二、课堂提问的高效方法

创设情境 ,质疑激趣法:基于明确的、真实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支持。

人大附中陈莲春老师在进行《纪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时,情境、任务设计:

第一课时--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任务1:通读课文及与《执政府大屠杀记》《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两篇文章,写一段有关“三一八”惨案新闻报道的摘要式导语。任务2:阅读《民国旧事:独立的司法调查揭开“三一八惨案”真相》

第二课时--“惊心动魄的伟大”

任务1:(课前完成)请为刘和珍烈士写一篇小传。

任务2:你如何理解《纪念刘和珍君》中“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句话?

第三课时: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任务1:(课前完成)阅读《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摘抄重点语句。任务2:对于纪念刘和珍的文字“写”还是“不写”,作者为什么这么纠结?

第四课时--于无声处听惊雷

任务1:赏析作品语言,领会文中警句表达的深刻思想。任务2:(课下完成)对比《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两篇文章写法的异同。

这样的学习情境与任务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的情感,最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不愤不悱,自主探究法: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在学生自学教材后进入愤悱状态下讲授,讲授的内容是学生在自学中学而不解,或解而不深,甚至解而有误的问题,并抓住学生学习的症结精读,突破重点、难点,便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探求新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笔者在讲授《项脊轩志》时,安排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写阅读初感受并提出三个问题:作者的书斋为什么叫项脊轩?作者为什么先写喜后写悲?作者为什么对先妣是“泣”,对大母是“大号”对亡妻却没有哭?为啥修好了又不常住?为什么种的是枇杷树,而不是别的树?学生的阅读处感受有,生1:读完后我感受到了一种孤独,这种孤独来自所爱之人的离去,仿佛天地间独有他一人的极致孤独!妻子离去八年后修葺项脊轩,奇怪的是,修后却不常住,也许随着项脊轩形制的改变,也许感受到了物是人非,有意逃避,毕竟项脊轩见证他了爱情的甜蜜。他的情感也让我的心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生2:本文共从两方面来写,是可喜与可悲。可喜的是项脊轩由小、破、暗变为了亮、雅、静,悲的是如今诸亲皆亡。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往事和亲人的生死离合,表达了对三世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启示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生活中的人和景。生3:“山远望苍梧,何处是归乡”,天地间一道墨影伫望。一株枇杷亭亭如盖。曾经小轩的温馨已然褪色,然三五明月桂影,陌上草熏,皆因你为我着色。不忍看那棵野蛮生长的枇杷树,不忍听冷漠的风与叶,不忍想你的影子,偏往昔历历在目,熟练地活在泛黄的回忆。

这些问题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有真阅读、真思考、真问题。对于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则给教师更多惊喜,他们的阅读感受,已经达到深入文本和作者内心的程度,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差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感知重点,引发深思法: 学习一篇课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整体内容。让问题带动问题,使知识由点扩展成面,不断地丰富、完善,带有扩展性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样以《项脊轩志》为例,本人连续追问:文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文中的“可喜”之处在哪里?“可悲”之处有在哪?这几问能快速帮助学生理清文脉,也教会他们通过重点句破解作者行文之道。

新旧关联,延伸深究法: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叙述、比较、说明、辨析、判断、联想等,在原有基础重新措词表达。并以此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运用提问,引导学生追根寻底,揭示事物本质。使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原理、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钱梦龙老师《故乡》中的例子 ----

生: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师:烛台是什么?

生:插蜡烛用的东西。

师:对,那么香炉呢?

生:插香用的东西。

师:都用来干什么?

生:求神拜物。

钱老师把眼光盯在香炉和烛台的实际用途上,以问引导,让学生明白了“求神拜佛”的程度上了。这答案虽未及本质,但毕竟扶人“上路”了。然后,再说到“崇拜偶象”,说到相信迷信,说到泥塑木雕,说到宿命论,说到银项圈,说到取名闰土,这些问和答,它们的内质是跟“香炉烛台”一样的,它们是同一种东西支配的结果--“精神麻木”。

存同求异,发散集中法:引导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使学生所得知识达到新高度,或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沿着不同角度去探求多种答案,然后再进行比较选择,集中到最优思路上来。

提问的方式有:多向性提问、推想性提问、求异性提问等。如上《项脊轩志》时,学生提出为啥修好了又不常住,我又追问一句:只是文中所说“然自后余多在外”的原因吗?再比如,笔者在上《望海潮》时,提出问题:“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哪个词最有表现力?学生一致回答是“重”和“叠”,写出层次感,但有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古诗词中写景,一定有山必有水?”我马上说:“这个看似寻常的问题老师都觉得不简单呢,提得好,我们一起揣测一下古仁人之心吧!”短暂的沉默。看到学生一脸困惑,我抛砖引玉:“会不会是水具有柔性,山具有刚性,而刚柔相济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学生茅舍顿开,马上有生1:“我觉得有可能体现了高低结合的层次美。”生2:“那也有远近结合。”生3:“动静结合,水动态,山静态。”生4:“还有色彩的搭配吧。”我说:“确实,山清水秀。”生5:“不对,老师,我觉得是色彩上的特点用明暗更合适,水一般都是明亮的,而山是墨绿的暗色。”一个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说:“还有真假的结合。”我马上批评:“你又胡说,哪来的真假?”他反驳道:“我觉得山水画最美的画面是山的倒影映在水中,那不是真山与假山的结合吗?”一阵掌声,我说:“你的认识更胜一筹,专业名词叫虚实结合。古诗词中的山水之美----刚柔相济、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结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举一反三,我们可以得出古诗词赏析之法。”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在联想处提问能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促进发散思维活动的进行并提高理解的效果。

打破定势,辩证评价法:

教师从新角度观察事物,探究新思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养成思维的独创性。如,有位老师执教《归去来兮辞》,导入设计任务:结合你读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答:“胸怀大志……”“自由洒脱……”之后,引导学生诵读品味、鉴赏评价、比较阅读。结课再抛导入任务,学生答:

学生1:陶渊明是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热爱自然,他和天地精神在一块,他就属于自然。

学生2:“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陶渊明在不顺时没有像其他人自我放纵沉沦,而是找到了一条新的境界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安慰。

通过评价性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关联知识、丰富体验、思维和认识都得到提升。

三、课堂提问的关键要领

课堂提问不能随想随问,有疑必问,这样势必把课弄得支离破碎。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问,讲究提问技巧,使每次提问都富于艺术性。

透悉教材,选准拐点

提问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可选择在教学的关键处、教材的重点处;知识的内在联系处、理解的难点处、问题的矛盾处、课题的过渡处、思维的转折处。

对标问题,难易适当

提问时要特别注意分寸。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善于启发,化难为易

当学生难以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设置梯阶,分步启发,分散难点,或转换角度,迂回诱导。及时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

问点简明,纵横有度

提问要简明,使学生能透彻理解。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挖掘知识的深度;注意设置坡度,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提升素养,增强磁场

提升教师的语文专业水平。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感受经典名篇的魅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时育人,语文教育与教育者自己的学养。提升教师自身涵养。让自己具有温暖的力量。善问者,必善教,只有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才能通过高效的提问创造出高效的课堂。这才是教育之源。

总之,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慎待课堂提问,精设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苏静,北京实验学校(海淀)高中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