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

浅谈学校以《二十四节气食育与劳动》为依据开展劳动教育校本课的必要性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3-09-11 14:11:28

导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瑰宝,这些瑰宝既包括我们人类的各种知识和技艺,也包括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对于生活的体验。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学校开展二十四节气劳动教育校本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劳动教育新课标实践的创新。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瑰宝,这些瑰宝既包括我们人类的各种知识和技艺,也包括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对于生活的体验。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学校开展二十四节气劳动教育校本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劳动教育新课标实践的创新。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劳动教育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2020年教育部印发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这些政策、文件、课程纲要到课程标准,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对劳动教育是一步一步在不断细化,并整体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凝练了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从劳动教育的内容看,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通过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等方式在真实的情景下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劳动教育涉及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十四节气食育与劳动》这本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分为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将劳动与食育相结合,揭示节气、四季与劳动、饮食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与教育有机融合,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劳动教育思路,再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开展校本课,达到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文化自信。同时,这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

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中,开展二十四节气食育劳动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充分彰显学生的主导作用,书中插图插画基本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在对节气理解的情况下,学生亲笔作画,更深层次地践行了非遗的传承。画作虽稚嫩,但透着青春的朝气,更容易被同学们接受。


一、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能力。 通过参与二十四节气的劳动和食育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生活常识,提高生活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促进全面发展。如根据小初高不同学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同,本书在每个节气时令都推荐了相关的具体劳动内容和传统美食制作。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动手能力,还感受到了制作美食的快乐和品尝美食的幸福。


二、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在劳动和食育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如立夏节气的“压场”拉遛轴,雨水节气的耕地二人抬,处暑节气的围粮囤等体验,是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的。


三、结合各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与课堂教学相比,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更注重实践操作。这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二十四节气中不仅有健康老师说、科学老师说、生物老师说,还有历史老师说、地理老师说、物理老师说、化学老师说、道德老师说,可谓是以节气为契机,全科都涉及,并且很生活,接地气、有乐趣。


四、因地制宜,挖掘地区资源,培养创新思维。 在劳动和食育活动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方法。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学生在初次劳动制作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开始时,一定是失败或不如意的,这时就需要群策群力找出问题所在,并积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反复实践中,学生还可能发现新大陆,有所创新、有所成就,这就完美地达到了食育与劳动育人目的。



五、家校社结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如尽管书中的每个节气都细分为节气课、劳动课、营养课;并有劳动评说、营养评说、知识小贴士等板块,但学生仅仅在学校实践,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是要倡导学生在家里和社区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让家校社都成为学生学习、锻炼、成长的有益场所。同时也更彰显家庭教育的作用,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学校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实践和成长体验,通过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社会实践,学校可以全面打造“劳动教育特色校”,达到立德树人,培养广大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劳动教育目标。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落实,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 李昱凝  马素玲



编辑 | 余  琳 闫旋旋

校对 | 李梓萌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