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基础教育工作研讨会暨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建校五周年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导读:2017年11月8日,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基础教育工作研讨会暨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建校五周年学术交流会在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博雅报告厅正式举行。
2017年11月8日,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基础教育工作研讨会暨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建校五周年学术交流会在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博雅报告厅正式举行,大会以“共享智慧 同创未来”为主题。
本次大会由东北师范大学附校工作办公室、长春东师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协办,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承办。北京市朝阳区教委领导、北京市朝阳区兄弟学校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各附属学校相关负责人、东北师范大学11所合作学校校长、副校长等参会。
欢迎仪式上,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执行校长高祥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教育处副处长马可、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彪、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兰恒斌依次发表致辞。
随后,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柳海民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于伟教授三位专家相继作了精彩的主题学术报告。
柳海民的学术报告以“努力做一名教育家型校长”为主题。“教育爱,是教育者对本职工作高度喜欢、执着投入、始终如一的一种积极情感的体现。做好一名教育家型校长的前提就是要像教育家一样热爱教育”,柳海民教授在谈及到如何成为一名教育家型校长时说道。此外,做一名教育家型校长的基础是要像教育家一样懂得教育;核心是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教育;关键则是像教育家一样管理教育。
谢维和紧紧围绕“未来教育的素养假设”展开学术报告。他从以下四个方面:未来教育的含义、未来教育的素养假设、如何证明该假设以及这个假设的意义讲述了该话题。其中,他谈到:未来教育是以未来课程为主要标志、面向未来的综合教育。在未来的教育中,德性假设更具有优先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性格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于伟进行了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于教授表示基于儿童认知特点、学习内容的抽象与先验性格以及对当前教学突出问题的反思,我们应当倡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不仅仅是一闪念的思、偶发的思、突发奇想的思,而是要让这种思能成为一种沉思、深思、一直思考下去,变成能有推理链、逻辑链、论证链,以此培养儿童好的思维品质。
公开展示课结束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各合作校共同开展了“办学实践与思考”主题论坛。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党委书记刘丽君从多年的办学实践出发,分享创建学术型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经验。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执行校长高祥旭、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校长刘学兵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助理刘艳平紧紧围绕“课程与教学”这一主题,分别介绍了基于核心素养下,学校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程体系构建及学科教学变革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基础教育工作研讨会暨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建校五周年学术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与会嘉宾带来了关于办学实践的经验与思考,还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文字 | 冯洁晓
拍摄 | 罗地生 程鑫
剪辑 | 程鑫
编辑 | 常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