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成长 筑梦贯通 劳职院举行贯通培养项目校园开放日
导读:11月5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贯通培养项目校园开放日暨创新课程展示活动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校区举行。
11月5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贯通培养项目校园开放日暨创新课程展示活动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校区举行。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北京教育考试院中招办主任马宏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芬教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康健朝、北京市教科院职教研究所副所长吕良燕、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李继延、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张之俊及各区考试中心和兄弟院校代表参加交流活动。
当天的活动首先从贯通学部的“花式”课程体验开始。众所周知,北京十一学校以“走班选课”制度闻名。而由十一学校深度参与的贯通培养项目自然也带着深深的“十一烙印”。
据贯通培养基础教学部校长刘笑介绍,在坚持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根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结合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把学习领域化、课程菜单化、选择自主化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特征,分为“基础文化课程”、“艺术体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认知课程”四大课程类型,充分满足学生发展要求。目前,贯通学部开设有255门学科课程、23门综合实践课程。
通过选课,学生拥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课表,传统意义上同一个班的学生按照同一张课表上课的情况不复存在。每位学生按照自己的课表被安排到相应的教室上课,学科老师们则在各自固定的学科教室里等待学生来上课,这就形成了走班上课的学习模式。与传统行政班和班级授课相比,选课走班给了学生足够多的选择空间,让选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老师找我学”转变为“我找老师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极大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潜能和责任感。
当天活动,由贯通学部本校老师带来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建立》、《英文诗歌之美》、《中学生进行名牌消费是理性的吗?》,由学生带来的名生讲堂《骑动人生 车轮不息》,由北京十一学校老师带来的《议论文写作“观点的拆分”》都给与会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东江对于学校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给与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学校很好地践行了今年4月北京市教委等5部门出台的《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关于“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探索“有趣、有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的很好。
观摩体验课之后,贯通培养交流座谈会随即召开。刘笑向与会领导汇报了贯通培养阶段育人成果。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自2016年成为第二批贯通培养试点院校以来,目前共有688名在校生,其中2016级238学生全部顺利升入专业学习阶段。接下来,青年教师代表张雯迪、朱海涛、赵佳佳分别从教师成长、课程体系构建、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发言。
当听到学校搭建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课程为主体、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王东江表示,改革开放走到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功能定位变化,对职业教育也提出的新要求。北京的职业教育,规模不再是目标,而是要朝着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那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生代表龚申杰则就入学两年多以来的获得感向与会领导进行了分享。从入学前自卑,迷茫,不愿意参与学校班级活动,到如今自信,开朗,主动成立话剧社团并自导自演毕业大戏,龚申杰的转变让在场的各位老师都感到惊讶。
市中招办主任马宏辉也勉励学校继续努力,并衷心希望贯通培养不仅是学制、学历的贯通,也是知识的贯通,更是孩子人生成长的贯通。同时,他也表示,2013年以来,贯通培养项目一直是北京中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中招办将在市教委的领导之下,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完善招生方式,以更适应贯通培养新的高精尖人才培养方式。
活动最后,王东江发起倡议,未来将持续加强对贯通培养试验项目的宣传,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给孩子更多选择人生道路的机会。
2015年,北京市推出7年制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基础文化阶段学习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贯通培养项目是北京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在全国教育改革中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
2016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成为第二批试点院校。在七年贯通培养中,学院在基础文化教育阶段携手十一学校,本科教育阶段对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此种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促进教育公平,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成人成才的道路提供了多样通道。
此次开放日活动从多角度展示了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贯通学子的培养质量,激发了学生们的专业学习热情。进一步弘扬了教育精神,彰显职业教育文化,为服务首都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