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驱动 三高融通 三阶赋能 ——青岛大学持续探索地方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导读: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理论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正在深度重构。然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坚力量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却长期面临着独特的困境与挑战:学科专业与平台资源分散化现象严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同质化问题突出、产教融合与产业适配僵滞化效应明显。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理论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正在深度重构。然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坚力量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却长期面临着独特的困境与挑战:学科专业与平台资源分散化现象严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同质化问题突出、产教融合与产业适配僵滞化效应明显。
聚焦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现实瓶颈,青岛大学开展了长达15年的探索实践,创设了一体化、个性化、敏捷化“三化驱动”计算机人才培养新理念,实践了创新高地、卓越高原、拔尖高峰“三高融通”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了科教集成、课程贯通、专产协同“三阶赋能”计算机人才培养新路径。
1.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体系,打造科教集成化平台集群,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针对计算机学科专业建设的分散化现象:先后建设软件工程等7个专业,主动停招3个与区域产业关联度不高的专业,强化建设网络空间安全等3个硕士点,培育建设软件工程学术学位博士点与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点,建成覆盖2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与4个本科专业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科研平台与教学资源相互割裂问题:将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高层次教学平台进行深度整合,打造科教集成化平台集群;设立“本科生科研开放基金”、实施“三早育人”(导师早指导、课题早参与、成果早准备),有效解决因平台资源割裂而难以形成培养合力的问题。
2.建设智慧化柔性教学体系,实施分层分类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发展动力
针对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的问题: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覆盖理论实践教学全过程;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与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涵盖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与省级一流教材3部,上线智慧化课程10门与在线开放课程35门,打造智慧化、菜单式教学资源体系。
针对培养模式固化、缺乏灵活性且成效不显著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竞赛团队和学业项目计划,打造激发创新兴趣的“高地”;针对卓越学生,开设图灵班、人工智能创新班等“一制三化”实验班,构筑培养卓越人才的“高原”;遴选顶尖学生,纳入省级拔尖人才基地培养体系,形成培育拔尖人才的“高峰”。以此为基础,打造“高地-高原-高峰”相互衔接、动态流转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3.构建产教融合示范性平台,实现产业需求敏捷化响应,校准模式改革方向
针对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适配不足的问题:联合海信、360等龙头企业,共建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与省示范性专业特色学院;资助30余位教师赴企业研修,引进50余位工程师任学生导师;打造示范性产教融合平台与双导师团队,将企业需求、项目、工程师“请进来”,实现校企协同“共建式”培养。
针对培养过程与产业技术迭代脱节的问题:以教育部产教联合基金与72项协同育人项目为载体,转化200余个短周期企业真实项目案例;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引导学生团队在双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促使学生在企业真实项目实战中,快速掌握产业前沿技术,缩短产业适配周期,实现敏捷化人才培养。
系统性地探索推动了高水平教学成果的不断涌现。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建成山东省属高校唯一具备学博与专博学位点的计算机类学院,获评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与25门省级一流优质示范课程,获批3项山东省重大教改与15项重点和面上项目,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示范性专业特色学院、急需领域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等12个省级平台。
持续性地实践提升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量质齐升。学院学生在ACM-CIKM、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获世界冠军、全国特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505项。学校在全国计算机竞赛指数高校榜单中获评A-,位居全国前6%。超过410名学生入职华为、字节跳动等名企,人才培养成效受到海信、芯恩等龙头企业高度肯定。
编辑 | 周 静
校对 | 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