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高考|“双轮驱动”: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走出高三育人新路
导读:“千人千面”,为学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是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从“规模”走向“质量”,从“育分”走向“育人”的必然转型。近日,由教育头条举办的“协同备考 赋能师生——首届高三年级组长学术沙龙”在清华附中志新学校举行,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以下简称“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的冯玉敏老师,在“以协同之力重塑备考格局,以共育之光点亮课堂未来”的主题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学校立足自身实际,以“多元定位”和“多元发展”为双轮驱动,走出的一条特色鲜明、成效卓著的育人之路。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 冯玉敏
“千人千面”,为学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是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从“规模”走向“质量”,从“育分”走向“育人”的必然转型。近日,由教育头条举办的“协同备考 赋能师生——首届高三年级组长学术沙龙”在清华附中志新学校举行,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以下简称“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的冯玉敏老师,在“以协同之力重塑备考格局,以共育之光点亮课堂未来”的主题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学校立足自身实际,以“多元定位”和“多元发展”为双轮驱动,走出的一条特色鲜明、成效卓著的育人之路。
一、 多元定位,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正确认识自我,是明确方向、实现作为的关键前提。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是通州区北部一所完全中学,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生源问题一直是学校发展面临的最大压力与核心挑战。面对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学校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盲目攀比,而是选择了理性与智慧:立足自身实际,因校制宜,将“差异化发展”作为学校破局前行的重要战略。学校管理层深刻认识到,在生源基础无法短期内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唯有通过精准的多元定位,为不同禀赋、不同潜力的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为此,学校将“多元定位”的战略思想,具体落实到了高三备考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系统化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管理、教学与育人三个层面:
在管理上,顶层设计,谋篇布局。
学校高度重视备考工作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在高二暑假期间,便启动了高三备考的“顶层设计”。由校领导亲自挂帅,成立高三备考工作领导小组,秉持“前端布局、系统规划、动态优化”的原则,为全年备考工作定下总基调。这种顶层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历次考试数据和学生反馈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备考工作既能按部就班,又能灵活响应学情变化。通过将高三教学工作系统化、精细化,学校确保了备考这项复杂工程能够科学、有序、高效地推进。
在教学上,精准发力,提质增效。
这是“多元定位”策略落地最核心的环节。学校狠抓教学教研,力求在课堂上实现“提质增效”。
集体备课与教研——集体备课被视作教学提质增效的“核心抓手”。学校通过规范化的集体备课,不仅统一教学进度,更深入研讨教学方法,确保新课标所倡导的“素养导向”和“因材施教”要求能落到实处。除了本年级的集体备课外,学校还鼓励并制度化地开展跨年级(高一、高二)集体备课,让高三教师能更清晰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脉络与学习特点,实现教学视野的贯通。针对部分高三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开展了多层次、立体化的“集体教研”,从备课组内教研,到参与区级教研,共同攻坚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难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确保了教学方向的正确性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学法交流——学校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各学科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开展学法交流,引导学生构建科学、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系,提升学习效能,在班级内形成良性竞争、你追我赶的积极氛围。
“靶向干预”——学校建立的“边缘生”帮扶机制。学校利用数据平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识模块掌握情况、能力弱项进行多维度精细分析,为关键学生建立“学情档案”,实现“精准把脉”。在此基础上,实行“靶向干预”,由任课教师每周进行个性化谈心,并布置“个性化作业”,真正实现了“一生一策”。这种精准到个体的帮扶,成功助力了大量“边缘生”实现信心与成绩的双重“逆袭”。
在管理上,关注学生,呵护成长。
学校始终坚信,备考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竞赛,更是一场心灵的远征。面对高三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与焦虑情绪,学校的管理充满了人文关怀。一方面,精心设计系列主题班会,做好学生的精神引导和温暖陪伴;另一方面,通过系列化的“节点教育”(如百日誓师、成人礼等)和“竺光币”等荣誉激励制度,持续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在紧张的备考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该校老师强调:“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够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时常反思‘学生的真实获得’是什么,要坚决拒绝‘自我感动’式的无效劳动,确保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真正转化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二、 拓宽赛道,以多元发展点亮成才之光
如果说“多元定位”是为学生在现有的高考赛道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奔跑方式,那么“多元发展”则是为学生开辟更多全新的、同样光明的赛道。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深刻认识到,在当今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格局下,高考虽是重要途径,但绝非唯一出路。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学校的使命,就是让学生的成长之路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学校还成功开拓了“小语种”和“科技特长”两条特色赛道:
小语种的逆袭——“生源基础弱,不代表没有潜力;传统赛道难,不代表不能另辟蹊径。”2019年,在校领导的推动下,学校大胆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日语三个小语种班(与英语并行,形成“一校四语”格局)。这一决策起初引发质疑:“基础差的学生能学好小语种吗?”但学校用高考成绩做出了有力回应。从连续四届的考成绩来看,小语种学科无论是平均分还是最高分,都远超英语学科。2023年高考,俄语、西语均是当年的北京市公立学校最高分;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名原本考上普通本科希望渺茫的学生,凭借俄语特长,成功获得公费赴俄罗斯留学的机会,实现了令人惊叹的“黑马式”逆袭,这对其个人和家庭而言,都是曾经“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无人机的翱翔——学校敏锐地把握国家发展低空经济的战略机遇,开设了无人机社团,为拥有科技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许多学生在市级乃至国家级无人机竞赛中获奖,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种成功体验还正向迁移到了文化课学习中,促使他们整体学习态度和成绩取得明显进步。
今年,我们学校的‘1+3’人才培养项目已经成功申请下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初中阶段就开始更有计划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这必将为学校的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三、 结语: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多元定位”与“多元发展”,如同驱动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两个轮子。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校应对挑战、开拓新局的核心策略。
“学校发展一定要定好位,要紧密结合本校的校情学情。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老师总结道,“正因为我们的生源结构特殊,所以高三备考在其他学校可能专注于冲刺高分即可,但在我们学校,我们需要抓的方面更多——我们要抓成绩,更要抓出路、抓成长、抓希望。我们的备考,是为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寻找最亮丽的光彩。”
“备考,是一场智慧的远征,需要我们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也是一场温暖的同行,需要我们倾注爱心,携手陪伴。让我们怀揣这份协同之力与共育之光,照亮每一位学生的未来之路,也点亮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初心与热爱。”发言最后,老师用这段充满诗意与力量的话语,道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在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高三备考的内涵早已超越了追逐分数的单一维度。它是以协同之力进行的系统谋划,是以共育之光铺就的成长路径,更是以教育者之爱进行的温暖陪伴。这一切努力,都指向一个朴素而崇高的核心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无论起点如何,都能在人生的关键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方向,并充满信心地,勇往直前。
文字|余琳 李梓萌
编辑|李梓萌
校对|刘佩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