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践行新课标 逐梦新征程
导读:2022年4月,新课标正式颁布,“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以“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和跨学科实践、强化素养导向的质量观、加强学段衔接”为抓手,着力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举措和路径,推动新课标落地见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022年4月,新课标正式颁布,“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以下简称“经开区建华实验学校”)以“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和跨学科实践、强化素养导向的质量观、加强学段衔接”为抓手,着力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举措和路径,推动新课标落地见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构建儿童的“三个世界”全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经开区建华实验学校强化课程设计,助力减负提质,为“五育”并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学校创建“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从“规范课堂”到“高效课堂”再到“智慧课堂”的系统提升,构建起儿童的“三个世界”全课程体系。该体系荣获经开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和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大单元教学撬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新课标背景下,经开区建华实验学校以大单元教学撬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引导、鼓励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们将大单元教学看做是机遇也是挑战,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进行问题化、结构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综合性评价。学校专门开发了大单元教学设计工具,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规划和实施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们依据教材的整体脉络及逻辑结构,采取关联、迁移、建模、整合、教学评一体等策略,从“碎片化”教学走向“结构化”教学,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
探索跨学科学习实现路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教学实践的难点。经开区建华实验学校积极顺应新课改,对学校已有课程进行全面审视和重新调整,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一方面在学科育人的基础上,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结合起来,在真实世界中解决真实问题;另一方面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引导学生在参与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传统文化等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兴趣爱好。
学校发挥区域和校本优势,丰富实践育人供给,开展“田园课程”“自然-社会空间课程”“区域研学课程”等。作为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成员,学校定期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在理论与实践中变革教学方式,探究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现路径。
“教学评一体化”提升学业质量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经开区建华实验学校聚焦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业发展,贯彻落实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教学与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各学科建立了学科评价指标,提高教师依托评价数据改进教学的意识与能力。依据新课标,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式,将学生期末学业成绩评价、过程性课堂表现性评价、作业评价等评价结果相关联,进行整体分析,提高反馈水平。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学校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成为各项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一方面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关注教学成果、专业发展和价值观,不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格局
加强“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格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落实新课程的必然选择。经开区建华实验学校全面践行办学理念和战略设想,充分发挥十二年建制学校的办学优势,从一体化管理模式、多元性课程设置、适应性活动开展等多维度进行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教育,为提高学生的入学适应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课改任重道远,经开区建华实验学校将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字|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
编辑|王平 周静
校对|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