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所特色校
当前位置:首页 > 百所特色校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悦文化”助力“悦课堂”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19-12-25 10:51:37

导读:朝师附小形成了极具包容性的学校文化,是培育附小师生和引领办学方向的精神航标。


形成“悦文化” 构建“悦课程”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58年建校,是朝阳区教委直属小学,朝阳区首批小学素质教育示范校。在60余年的积淀与发展中,形成了极具包容性的学校文化——“悦文化”,“悦文化”是朝师附小的办学灵魂,是彰显附小魅力和办学品位的内在支撑,是培育附小师生和引领办学方向的精神航标。
 



“悦文化”

全面构建学校理念文化


在齐振军校长的带领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朝师附小围绕“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学校理念文化系统构建。确立了包括:办学特色:悦文化——乐观豁达,积极有为。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人生打下快乐底色。办学目标:教育改革的典范,优秀人才的摇篮。办学思路:以文化引领方向,以改革推动发展,以特色提升品质。培养目标:“心悦少年”即具备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扎实的知识、广博的见识、学习的能力、发展的潜力的合格的小学毕业生。育人思路:以师育生、以境育生、以生育生。同时秉承着“进校皆课程”的理念,构建了学校的“悦课程”。


“悦课程”

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朝师附小的课程建设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文化到教育,从教育到课程,从课程到课堂,构建了“‘悦’文化-‘悦’教育-‘悦’课程-‘悦’课堂”的一体化育人机制,有效落实从顶层文化的建设到教育“阵地”的有效贯通。


围绕学校全面、主动发展,关注学生未来的需要,形成了学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包容、表达、合作、自信、质疑、创造。同时秉承着“进校皆课程”的理念。构建学校的“悦课程”,其核心是“悦”。旨在培养学生美好心灵,积极态度,进取精神。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认识领域。




“悦课程”

覆盖四大领域 三个层次


朝师附小依据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整合性原则、选择性原则,以“梳理、整合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办学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和实现”为建设思路,构建了“人文与交流、科技与创新、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四大领域,“基础类、拓展类、个性类”三个层次的“悦课程”体系。


据悉,三个层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四个领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基础类课程是扎根学校文化,基于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发展基本要求设置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基础,重在学生发展的基础。拓展类课程是依托基础类课程的“养分供给”,基于学校“悦”文化发展和育人目标,设置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目标是拓宽学生认知、实践领域,让学生具有广博的见识,重在学生发展的广度。个性类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的个性类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特长,提升学生潜能,重在学生发展的深度。




另外,为了培养身心健康、乐于学习、勤于实践、享于审美的中国少年,学校设置了人文与交流、科技与创新、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四个领域的课程。其中,人文与交流课程: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宽阔的东西方文化视野;能够独立地思考,进行得体的表达与交流,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科技与创新课程: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视野,对科学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一些科学方法,擅于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学会运用多种信息渠道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能进行有效的科学创造活动。艺术与欣赏课程:学生热爱当下的生活,掌握一定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和方式,能够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创造性活动。健康与运动课程:学生掌握基础的身心健康知识,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调整、反省、管理自己的行为,有智慧地解决日常交往中的难题。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在各种活动和体验中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




“三个层次、四个领域的‘悦课程’以‘悦文化’为中心,紧紧围绕学校育人目标设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层次、每个领域的课程相互转动起来,无缝衔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齐振军校长说。


让“悦课堂”成为师生成长的家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师生的课堂表现更是其内在精神的外显反映。从2008年,朝师附小开始进行“悦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力求形成具有附小特色的教学文化。




“悦课堂”

助力“悦课程”落地


朝师附小本着“以人为本,为人生打下快乐底色”的办学理念,在学校“悦文化”的框架下,逐步建立并形成了学校的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是一种活动的文化,是教学背景下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其内在蕴含了师生以及各种不同的关系,教学文化也是一种课堂文化。


据悉,学校“悦课堂”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与环节,“悦课堂”建立的是大课堂的概念,“悦课堂”是超越教室的课堂,旨在形成课内课外相关联、校内校外相衔接、家校互动合作育人、多种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学科间的整合与穿越。“悦课堂”的实施与落实贯穿课堂内外,形成高效、活力、灵动、有发展、有生命、有灵性的课堂。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学校的“悦动课堂”逐渐形成品牌。




齐振军校长介绍,“悦课堂”的建设,其目的是要建立以“动”为核心,以“师生共融”为关键,以“学生自信、自主、自立”为目的的课堂常态,引领课堂形成有文化的地方,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悦课堂”

建构特有模型结构


为了提升常态课的课堂实效,学校积极探索“悦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建构了“悦课堂”模型,其中“三动”是核心;“三大”是表现;“三境”是基础;“三互”是关键的特征。


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三动”。即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动起来;有足够的内容动起来;有足够的渠道动起来。足够的时间:学生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足够的内容:学习的内容要指除了课内教材外,可以把一切资源作为教学的素材;足够的渠道:学生的脑、眼、口等感官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形式等更加多样灵活。




学生的学习表现呈现“三大”。即学生能够大胆发言、大声说话、大段表述。大胆发言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声说话体现了学生充满自信,大段表述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深入。


学生的学习环境体现“三境”。即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需求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探求知识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实践知识的环境。意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忘我的学习。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行自主、合作的探寻。环境的创设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经历实践的获得。


课堂中生生的关系表现为“三互”。即互动的关系、互融的关系、互换的关系。生生互动是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评价的学习方式。生生互融是学生和学生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互相促进提升。生生互换是学生转变角色,能作小老师,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获得与困惑。




齐振军校长表示,通过“悦课堂”的实施,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设计、实施等能力,促使教师从整体关注“悦课程”的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设计课程目标。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获得,以此达到课程目标效益。


聚焦课堂 品质立校

助力办学品质提升


在这样的教学文化理念的支撑之下,促使学生、教师、学校都有了不同的收获。


学校构筑成为学术研讨的高地。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特色学校、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学校的教学文化已经形成体系,研究成果辐射到全国,被宁夏、河北、云南等地的学校学习、借鉴。




教师历练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学校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逐渐走向专家型教师。学校的市区级骨干教师人数达到近100人。骨干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学校出版教师合集《悦研·我的教学观点集》等系列书籍。多年来,学校数百余人次的教师分别被邀请到市区、甚至宁夏、云南等拉手校进行专题讲座。


学生处处彰显实际获得与发展。学校在历年的朝阳区质量监测中名列前茅,起到了示范校应有的作用。学校的金帆管乐团、北京市科技社团等在社团比赛中均获得市区、国家颁发的奖项。


编辑 | 李宙驰

TAG标签: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