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街第一中学和平街初中校区:老师们眼中的“和”文化
导读:“您眼中的和平街一中是什么样的?”当向和平街一中和平街初中校区的老师们问起这个问题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和”文化。在他们眼中,无论是学校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老师之间,还是老师与老师之间,和平街一中都在点点滴滴中体现着和睦与和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和平街一中和平街初中校区,听听这里的老师们怎么说吧。
“您眼中的和平街一中是什么样的?”当向和平街一中和平街初中校区的老师们问起这个问题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和”文化。在他们眼中,无论是学校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老师之间,还是老师与老师之间,和平街一中都在点点滴滴中体现着和睦与和谐。
始建于1960年的和平街一中发展至今已有60年历史,经过多年的教育资源整合,和平街一中已经成为一所坐拥“一校六址”的十二年制学校。
学校传承的核心文化是“和睦同心·和合一致·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和平街一中和平街初中校区,听听这里的老师们怎么说吧。
马静:坚守27年培养社会需要的“和文化”人才
从1993年至今都坚守在和平街一中讲台上的马静老师,见证了学校规模由最初的和平街八区“18亩地”发展到现在的“一校六址”;从只招收初中生,发展成现在的“十二年”制学校。
记得有一年秋天,一名初三学生的母亲来校寻求帮助,孩子的爸爸因患癌症需要住院治疗,本不富裕的家庭实在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看着哭泣的家长,马静老师和同年级的所有老师做了一个决定。平时由马老师将学生带回家,负责他的饮食起居。因为马老师工作忙,全家就一起帮忙,父母负责做饭,爱人负责辅导功课,儿子则成了最好的玩伴。周末,为了分担马老师的压力,年级组的另一位老师负责孩子的一切,而其他老师们也总会给孩子买食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班级里的同学也主动给他辅导......就这样,从十月到来年五月,老师和同学们用质朴的爱陪伴他走过了那个冬天。后来那位学生总会说“这个冬天特别冷,但是我觉得特别暖,因为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如今,毕业了很多年的他还会时常回到学校,看望曾经照顾过他的老师们。
同样,和平街一中也见证了马静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学管理者的成长之路。用马静老师的话来说,她和学校是“同成长、共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在马静老师看来,和平街一中,留给她最深的感受就是“和”文化。“‘和’是团结。和平街一中有很多个人风格鲜明,业务素质高的名师,但所有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团结协作。”她说“和一的团结协作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但是老师之间的互相配合,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还有各个校区之间的互相合作,营造‘全校一盘棋’的整体氛围。”
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无疑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和平街一中老师们的朴实也给马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种朴实无华的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
“爱是教育的本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离开了对孩子们的爱,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可能就会有偏差,教育就会出问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需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与坚持,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情怀。这就是我们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和文化’。”马静说。
张燕英:教研组组长跨校区收徒传承“和”文化
张燕英,2013年,她从北京第八十中学调到和平街初中校区任教,现任英语教研组组长。张老师说“在初次和学校领导交谈后,领导就询问我是否还有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学校一定全力帮助你。这种心理上的温暖,让我选择了和一。”而学校对老师的关怀,也让老师们以同样的温暖教育着学生,校内从上到下的氛围都使人心情愉悦,做到了让每一位教师在阳光中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张燕英老师入校7年,在各校区累积收了近30位徒弟,在张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有不少年轻老师成长为朝阳区青年骨干教师,也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这种“老、中、青教师”结对培训的方式,也使得学校的“和”文化得到了传承。
张老师认为,学校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给孩子们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包括读书节、音乐会、外出研学、社团活动等。学校致力于培养“全面+优秀+特长”的学生,而淳朴的和一学子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所有老师秉承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原则,用心教导学生,也正因如此,许多家长选择让孩子留在和一继续高中学习。“我想,这也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信中成长’这一办学理念所收获的成功。”张燕英说。
辛振红:25年的班主任在“和”文化引导下包容对待每个孩子
辛振红,和平街初中校区的一位区级骨干班主任。在三尺讲台奋斗了32年的她,有着25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使得辛振红和学生们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乐于助人、善于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风格,也使得辛振红老师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成长。
“学校传承的是‘和’文化,鼓励大家互相关爱,互相分享。”辛老师说。而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她也是这样做的。不管是学生还是同事遇到困难,辛老师都愿意伸出热情之手,提出积极友好的建议。这些年在带领徒弟学习的过程中,辛老师也是“手把手”的引导,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们,而每当徒弟们取得成绩时,辛老师都能感受到做师傅的荣幸。
辛老师主张学生们“学,就投入地学;玩儿,就放开了玩儿。”她最重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效率,引导学生如何高效学习,所以只要是她带的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时,她又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各自的特长,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她很看重学生的情商情感教育。“作为北京的中学生,我们就要懂礼貌,守规矩,仪式感教育必须坚持,感恩教育上也不能含糊。”平日里,辛老师总会带领学生们设计一些温馨的小活动,每学期邀请家长参与班会活动,使家、校、社的关系特别和谐。
在“和”文化的引导下,辛振红老师一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正在发展中的孩子,包容比严格管教,也许更有教育效果。这一点我用多次实践证明期待发展比强求更有效。在教育中,千万不要给学生轻易下结论,一定要用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孩子。”
孙倩:年轻博士感受“和”文化 收获满满成就感
孙倩,和平街初中校区最年轻的一位博士。2019年7月从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毕业后,正式入职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成为一名初中地理老师。
初来和平街一中,孙倩就了解到了学校“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信中成长,让每一位教师在阳光中工作”的办学理念,以及丰富多元、阳光和谐的校园文化。
很快,在激动、忐忑中开始了人生中第一堂课。孙老师近距离感受到了05后孩子们独特的个性。“他们充满活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热爱提问,并且角度新颖。”孙老师一边回答着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边引导学生们想要学好地理,要善于在生活中利用它,用地理的眼睛看世界。
就这样,在与孩子们的“斗智斗勇”中,孙老师逐渐适应了中学地理教学节奏。“前辈们都说作为一名新教师,首先要站稳讲台,也就是讲好课。”学校为了让新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给每一位新教师都安排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师父,对教学进行指导和建议。而这也正是学校“和”文化的传承。
在师傅的帮助下,孙老师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既要讲授知识,培养学科思维,又需要师生互动,设计好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因此需要有大局意识和调兵遣将的能力,这也将是新教师需要不断磨练的本领。”孙倩说。
上学期,孙老师为学生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探索化石的奥秘》,依托研究生阶段的古生物学基础,带领孩子们一起遨游在化石的世界中,陪着孩子们欣赏精美图片和视频,感受化石的丰富多彩。校本课程让趣味性和知识性并存,孩子们兴趣盎然,让年轻的孙倩老师感到非常开心和满足,并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作为一名新教师,孙倩说,“初登教育的舞台,和平街一中给予我机会与肯定。唯有不断学习,不断训练,方得始终。我会在和一同前辈们一起感受‘和’文化,传承‘和’文化。”
文字 | 邹乐
灵芝
编辑 | 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