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前沿新知,颠覆课程教学 ——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小学玩转人工智能
导读:在极具挑战性的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小学致力于打造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生态体系,不断探索在培养学生具备人工智能思维和原理的路上。
在极具挑战性的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小学致力于打造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生态体系,不断探索在培养学生具备人工智能思维和原理的路上。经过近三年的人工智能课程探索与实践,学校“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展为全市的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发展提供了借鉴。2018年学校教师刘君的《走进人工智能》一课参加北京市教学设计及课例终评答辩获得一等奖。2019年刘君、王夏君、缪玲、闫光四位教师的《识文断字的人工智能》《会听的人工智能》《走进机器人世界》《人脸识别,让机器认识你和我》在全市做公开展示,获得专家和学科老师一致好评。
谁来挑起学校人工智能教学大梁?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发展的核心问题,“人工智能课程”走进小学课堂首先要解决“教师”问题。研究如何在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必然涉及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小学历来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发展,带领学生感受人工智能之美。学校现有信息技术学科北京市骨干教师1人,区骨干2人,为顺利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了优质教师资源。邵学良校长作为教育装备界的专家,为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做出有效指导。
学校擅长将“外援”力量转化为内生资源。优必选、乐智、康力优蓝三家公司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更是让学生得以了解甚至参与更前沿的人工智能课题。
人工智能课在小学教育里能教些什么?
教学设计决定了课程成败,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势在必行,学校以马驹桥镇西马各庄校区作为试点,率先在低年级利用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在一年的探索中取得宝贵经验,也坚定了学校让人工智能走进课堂的信心。而后在全镇其他五个校区的推广中,信息技术教师把人工智能课程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补充带入课堂。
经过反复调研,学校将开展人工智能的目标定为:带领学生充分体验人工智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人工智能的特点,使学生知道怎样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如何在心理上将人和机器摆在正确位置,如何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体验人工智能的设计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目标的确定为学校形成的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灵犀能与人类对话并满足我们的要求,它具备什么能力呢?”“四个人一组,大胆地发挥想象,说一说未来的计算机能够做什么呢?”老师抛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帮助孩子们展开丰富想象,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走近人工智能》《神奇的计算机》《人脸识别》《会听的人工智能》《会说的人工智能》《走进机器人的世界》《识文断字的人工智能》等课程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为起点,逐步引领学生感知人工智能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情境创设、任务设计等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人工智能,提升信息素养,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人工智能如何实现教学相长?
如今,人工智能课程处在探索阶段,走进小学课堂没有太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也没有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小学敢于直面这个挑战也是机遇。学校信息技术组的老师们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开发实施人工智能课程的过程中,学校每名信息技术教师都在不断学习,查阅大量材料,用最凝练、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2018年学校教师刘君、王夏君参与编写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学人工智能》一书。2018年刘君老师的《走进人工智能》一课参加北京市教学设计及课例终评答辩获一等奖。2019年刘君、王夏君、缪玲、闫光四位教师的四节市级公开课作为课例,为全市小学人工智能课堂教学发展提供了借鉴。老师们在各种场合崭露头角,做公开课,作主题发言,论文、教学设计纷纷获奖,找到了教学的立脚点,找到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幸福感。
老师创设的任务情境让孩子们自由驰骋在人工智能的广阔领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问题情境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产生认知冲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会新知,并能把知识应用于生活。2018年学校一年级的小同学参加通州区举办的“小小演说家”活动,以“我期待的人工智能”为主题演讲,纷纷获奖。其中一(1)班的郭浩洋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现场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实际的体验中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人工智能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抽象,低年级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唯有让他们在实践中探寻,才将抽象的概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人工智能课程的培养下,把人工智能当做人类思考的另一种方式,锻炼自己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协作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文字 | 焦晓义
编辑 | 焦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