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万少儿受心理问题困扰,海淀教育在行动
导读: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各样心理回题的困扰,中国的高中生约有三之一曾有过与抑郁症相关的症状。这是今天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积极教育大会暨海淀区第十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发布的《中国积极教育白皮书》显示的数据。
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各样心理回题的困扰,中国的高中生约有三之一曾有过与抑郁症相关的症状。这是今天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积极教育大会暨海淀区第十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发布的《中国积极教育白皮书》显示的数据。从2006年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展积极教育,海淀区从2009年引入了积极心理学思想,注重体验的积极心理教育,维护师生的身心健康。与会的有关专家说,海淀区学生中高考分数高,并不是说海淀的学生死读书会考试,而是在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中学习。
现状一: 三之一高中生有过与抑郁症相关症状
《中国积极教育白皮书》说,中国儿童中心的报告指出,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各样心理回题的困扰,如抑郁、厌学、网络成瘾甚至自伤自杀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教育引导,许多问题会延续到成年。报告指出,中国学龄儿童的心理异常总患病率为15.6%。除了孩子们,教师也是教育中的核心角色。
中国八大主要城市中对17622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有44.3%的学生汇报“在过去的一周内,有过抑郁的症状”。对南京市初中生调查研究发现,15.7%的初中生有非常高的抑郁风险。据估计,中国的高中生约有三之一曾有过与抑郁症相关的症状。与西方国家对抑郁症的研究相类似,针对中国学生的研究也发现,抑郁症与学生的压力、网络成瘾、吸烟、缺乏体育锻炼、有自杀想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上海市2986名高中生的压力感的调查研究发现,压力感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关系。数据显示,高中生压力源于以下六大类:社交、学业、父母关系、未来前途、经济和健康,且最大的三种压力源与学习或学业都有关。
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情绪的预防和干预、培养积极情绪和乐观心态、增强心理韧性等,在教育中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
现状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下降
《中国积极教育白皮书》显示,在我国坚持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和我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1600万人的教师群体是最主要的中坚力量。教师的压力不容忽视,而且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项对1994-2011年教师的心理状况分析研究显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逐年下降,并有加速趋势,在抑郁、焦虑、偏执等方面尤为明显。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积极教育使青少年更积极、更幸福、更健康、更道德,还能同时提升学业成绩,减少退学、厌学现象发生。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之外,还要面对个体差异化日益增大的学生、繁琐的行政工作、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还有社会的过高期望……久而久之,这些都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损耗教师的心理资源与工作热情。这种工作上延续不断施加的各种压力使人无法应对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职业倦怠”。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职业倦怠会对教师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对全国679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发现,教龄在11至20年之间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高。对河南省6所学校200名中小学教师的考察研究表明,城市初中教师情绪衰竭的问题较为严重。对重庆和四川4所中学230名教师的研究发现,教龄6至1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并且职称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最重要的因素。对20例农村中学教师的深度访谈进行內容分析,发现人际消耗和社会偏见对农村教师职业倦怠起着重要的影响。增强教师的抗压能力,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提升教师幸福感和教育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影响。
清华大学:自主研发了成熟的积极教育课程体系
清华大学对积极心理学的推广和积极教育的实践都走在了国际前沿。由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已连续主办四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每一届大会均设有“积极教育”论坛,供来自全国的数千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积极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中心提供学术支持,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发起设立了“幸福园丁——中国教师积极教育公益项目”,为全国学校系统的校长和教师免费提供积极教育培训。
从2012年至今,“幸福园丁----中国教师积极教育公益项目”已为全国各地区近千所学校提供了积极教育培训。中心借鉴国外实践经验,针对中国本土特点,历时数年自主研发了成熟的积极教育课程体系。2019年,清华大学彭凯平等学者对积极教育学生课程的实证研究表明,以积极情绪为主题的积极教育学生课程对青少年抑郁有保护作用。这是在中国中小学进行的第一次对积极教育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六大模块、两大系统”积极教育核心模型为依据,由中心团队自主研发的积极教育项目目前已在全国开展多个区级、校级积极教育合作项目,测量结果均显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幸福感、心理抗挫能力及学业成绩等方面有不同程度提高。
海淀模式:全国首创身心健康专项督导
据了解,6月27日-28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积极教育大会暨海淀区第十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在海淀区举办。来自国际、国内各省市、各兄弟区县代表、及海淀区中小学校长、心理教师共计7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海淀区从2009年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站位“大心育”视野,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统筹规划,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构建立足全面,系统协同,自主自助的积极心理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断提升心理育人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海淀区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注重顶层规划与设计,整体设计了区域积极心育模式。工作机制上,成立了由教委主要领导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教研、培训、督导等各方全面参与;确立了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切入点的实施战略,建立规章制度,将心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构建了区域、学校、社会三级联动的心育工作网络,区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区积极心理教育中心,开展项目探索、活动引领、指导培训、评优评先等心理服务,学校心理中心落实积极心理教育实践,社会资源机构提供专业咨询、评估及干预,各层工作职责明确,运作网络顺畅;搭建多重心育平台,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方面实现区域、社会、学校层面的时时共享与对接,加强基于“互联网+”心理教育新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体化的服务网络。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师生的发展性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参与、自主成长为基本途径,海淀区建设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心理监测、发展指导、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自主自助式积极心理服务体系,即研发服务内容,课程教材精品化,推动单一精品课程向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将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成果本土化;拓展服务活动,实践策略生本化,创新多种教育元素,打造自主、自助式心理教育活动端口,让学生体验到胜任感、成就感;深化在线监测服务,搭建师生自主选择、自我调节、自我决策平台,考察师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所得,全面助力师生优势发现、心理评估与发展指导,促使心理评估科学化;建立发展指导制度,以项目校引领方式,探索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推动学生发展个性化;创新志愿队入校模式,聚合教育力量,打造深度化、综合化的服务平台,全方位地为师生提供心理支持,实现心理服务定制化。海淀区构建了积极心理教育的新模式与新载体,为学生多元选择性发展提供动力,不断提升工作实效,提高心理教育服务的效度,具有示范引领价值。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海淀区重视教师队伍心理素养建设,将其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分层开展师资培训,普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营造支持接纳的心理环境,发挥教师的正向引导作用,全面造就师德高尚、育人能力高的教师队伍。强化骨干团队建设,提高专职教师的心育素养,发挥“种子”教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认知行为技术、危机干预、个案督导等方面的培养与建设,提升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辅导与活动开展能力。针对班主任,海淀区聚焦班主任专业素质能力提升,依据班主任专业成长序列,设计了通识心理培训、基本功研修与名班主任培养三轨并行的提升路径。针对全员教师,鼓励其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活动等融合,发现、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教育强调积极组织系统的创建,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海淀区将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将教师、学生的幸福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海淀区还加强心理督导,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卫生及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目标和首要任务,全国首创身心健康专项督导,细化心理健康促进体系,通过“以督促建、以督促改、以督促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指导,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助力学生健康发展创设和谐氛围。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生态系统建设方面,海淀区发挥地域优势,加大与科研院所、社会资源的交流合作,拓展教育空间。家庭、社区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微观环境,充分开发与拓展家庭、社区教育支持系统,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实现家校社合心共育、同频共振,全方位地对学生心理施以积极影响,涌现了书院家风建设、家庭教育大讲堂等品牌,创设了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格局。
编辑 | 焦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