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大学“一带一路”的学术项目想要干什么
导读:北京大学今天宣布,将正式启动三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项目。五年多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同样照亮了新的知识和思想视域,也为大学的教学科研提出了新课题。北大今天发布的这三个项目何以称为重大,有哪些特别之处?
北京大学今天宣布,将正式启动三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项目。五年多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同样照亮了新的知识和思想视域,也为大学的教学科研提出了新课题。北大今天发布的这三个项目何以称为重大,有哪些特别之处?
郝平校长:项目将为新时期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提供新思路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当前的全球化注入了新内涵,为各国青年对接梦想提供了新机遇,也为大学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始终与国家共命运、同进步的北京大学以学术机构特有的优势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是北京大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重大项目中关注全球发展、着眼长远未来的项目,将为新时期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提供新思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人才力量。
“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筹备运行。院长刘俏表示,青年一代诞生于全球化时代,更是未来新型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期待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通过北大 “未来领导者”国际本科项目相聚燕园,在相识相知中建立真挚而持久的友谊,提升跨文化协作和领导能力,共同探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承担历史和文化研究项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担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项目。项目自2018年中开始酝酿,北大历史系充分调动相关方向的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对如何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区域的历史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2018年11月,项目经学校相关部门审批获得立项,目前正式启动。项目将沿着 “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地域范畴,通过文物搜集、史料整理、田野考察等手段,在厘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沿线地区和国家的近现代历史与文化。逐渐建立起系统扎实的基础研究体系,突破以往此类研究的碎片化现象,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区域历史研究范式,着眼于推动历史学科的范式转型和创新。
北大要建设外国考古专业方向
为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担了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项目,立足北大丝路考古优势,通过国内外合作交流、个人研究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以创新研究范式推动考古学科融合式发展。项目将通过考古调查、发掘丝路古代遗存,整理、研究文献和文物资料,探究人类文明演进、国家构建和文化认同的驱动力,解决丝路田野考古、文物研究和科技保护这三方面若干根本性、关键性学术问题。项目将构建丝绸之路考古学体系,明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模式;揭示丝路文明传承的历史规律,为构建国际交往和文明交流的新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建成世界一流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基地,培养大批有竞争力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人才。项目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丝路重大考古发掘(新疆及邻近地区旧石器考古研究、以固原为中心的历史时期考古研究、龙门石窟香山寺遗址发掘等);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伊朗阿德比尔神庙所藏中国瓷器研究、中意合作意大利藏中国文物研究、乌兹别克斯坦阿弗拉西阿卜大使厅壁画研究等);丝绸之路文物科技保护(丝绸之路东段早期青铜文明的年代研究、丝绸之路古代技术发明与传播问题研究等);丝绸之路考古人才培养计划(北大外国考古专业方向建设、丝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和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
“一带一路”书院首招50人
2018年4月,北京大学“一带一路”书院由光华管理学院发起成立,汇聚北大一流的人文社科力量,肩负起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培养政商领袖、以研究与教育贡献新型全球化的时代使命。项目着眼于本科学习阶段这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青年学子在北京大学充分交流融合。目前,书院已与14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共建教育合作联盟。项目将在全球合作院校中选拔最优秀、最具领导潜力的青年人才,在本国完成本科前两年的学习后,再到书院与北大学子共同开展为期两年的学习、实践。书院将通过学术课程、文化探索、社会调研、移动课堂(深圳、西安、上海等地)等互动式、浸润式的教学模式,为国际学生提供丰富的中国体验,帮助他们深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与民情。学生按要求完成各培养环节达到毕业要求后,将被授予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和其所在学校的学士学位。北大“一带一路”书院的创立,离不开机构和个人的慷慨捐赠。基于入选学生的优异表现和潜力,该项目的学生将享有全额奖学金,包括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贴。项目计划第一批录取50人左右,未来逐步扩展至每年100人左右。首批学生包括10-15名中国学生,以及40名左右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按照计划,首届学生将于2020年秋季入学。
文字|郑超
美编|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