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参考《自然》杂志做作业
导读:两位老师、两所学校、两节公开课,涵盖了北大附中集团校在生物学科上的探索与实践。
2月27日上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叶航老师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为主题,上了一节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公开课。同一时间,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的朱超雄老师也在北大附中上了一节《观察鸟卵结构》的公开课。
教育头条( 微信ID:edutoutiao)在现场了解到:两位老师、两所学校、两节公开课,涵盖了北大附中集团校在生物学科上的探索与实践。北大附中生物学科主任倪一农老师说,“今天的两堂课,侧重的是形式的展示,体现的是教师们对课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观察鸟卵结构》是一堂典型的国家课标课。《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典型的北大附中校本课。”
国家标准课程的深入开发
走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6张桌子上都放着四种大小不一的鸟蛋,分别是鸵鸟蛋、鸸鹋蛋、鸡蛋和鹌鹑蛋,不用手拿,很难发现这一个个鸟蛋只是蛋壳,蛋壳内早已空空如也。仔细一看,原来每个蛋壳上都有一个直径大约3毫米的圆孔,老师们经过电钻钻孔,气泵注气挤出蛋清蛋黄,注入清水清洗,再注入浓度5%以下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泡煮1—2小时,清除卵内壳膜,最后再用清水清洗内部,大概一个鸟蛋壳标本就制作好了。
课堂上,朱超雄老师以鸟卵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环境为题,引导学生研究鸟卵各个结构的特点和作用,比如,研究卵壳的通透性时,学生手捧鸵鸟蛋壳,通过圆孔,用吸管注入水,然后用嘴向里面吹气,这样,水就会从蛋壳上的孔透出;研究内部结构时,学生们手持手术刀,旋转鸡蛋,慢慢地切割,转过一圈之后,蛋壳一分为二,整个鸟卵暴露在水中,学生和在场的老师都饶有兴趣的观察着褪去蛋壳的羞涩鸡蛋。这是学生解剖鸡蛋的场景,也是观察鸟卵的步骤之一。“胚胎发育需要营养,什么提供营养呢?”朱老师问道。学生们回到道:“蛋白和蛋黄。”为了验证卵白中含有水分和蛋白质,卵黄中含有脂肪,老师们亲自操作实验并录制了实验视频,一一验证了它们的存在。
“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征,动手实践,每一个实验设计,都能促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反思。”倪老师在评课议课时讲到,这是北大附中课程的一种“生态”模式。
校本课堂的学科融合
“此次课堂在设计时,设置了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对生命观念的渗透,例如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等。学生们通过各个小的探究活动收集鸟卵适应复杂陆地生活的证据,之后分析这些证据,最终得出结论。另一条主线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获得结论。”朱老师在评课时总结道。“今天这两节课讲授的都是有关生命的探讨,叶航老师讲授的主题学习探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堂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倪老师说,这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课程模式。“此次课堂,只是一节成果展示课,之前已有三个课时,包括大主题的敲定、拆分微主题、甚至是三级主题,还包括指导学生,这些都是进度的评价。”叶老师总结说,虽然学生分为6个组,但是每个组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组与组之间的信息是共享的,比如一组学生找的信息可能是另一组同学正好研究的主题,此时,同学之间将互帮互助,这是一个交流协作的过程。
在叶老师的课堂上,6组学生分别从东西方文化中对人类起源的认识、达尔文的观点、人亚科不同种的生活年代和分布、现代人类起源非洲的两种假说、研究方法的介绍、人类走出非洲的动力这6个方面进行分享展示。每一组学生展示的ppt内容丰富充实,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讲解,条形图、表格、线状图比比皆是,每一组ppt的最后内容,都是参考文献的出处。“学生的参考文献很多都是出自《Nature》和《Science》,初一、初二的学生能看得懂?”评课议课时,一位老师问道。“首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的学生们有能力去阅读文献,其次,学生阅读的主要是是论文的摘要部分,摘要包含了论文的主要内容,而摘要的结构语法简单,专业词汇通过查阅字典就能很好的理解。”叶老师回答说。
集团办校下的资源共享
“此次课堂的成功展示,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北医附中朱超雄老师说,课上使用的道具,比如刻好边纹的鸡蛋,是北大附中叶航老师一个一个雕刻出来的;验证蛋清蛋黄中含有蛋白质、水分和脂肪的实验视频,是北大附中倪老师帮忙录制的;每一个蛋壳标本,都是老师辛勤劳动的成果。
据了解,自北大附中2015年承办北医附中,两校老师一起备课、评课和议课;北医附中的老师不仅参与到集团化的教师培训体系中,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走入了北大附中的国际友好学校,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教学思维模式。在学生管理中,北医附中引进北大附中的过程性评价,不再是单纯的注重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更加关注学生的平时的学习态度。集团校的学生们共同参加体育、科技、文艺活动,共同参加游学活动。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已经形成了一个教育的大家庭。
文字|尤一炜
编辑|崔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