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北京发布“体育课新规”:小学生增加上肢训练!
导读:2月17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正式发布。本市将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等8条举措,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2月17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正式发布。本市将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等8条举措,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市教委表示,文件体现了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学校教育各项工作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三大球”至少一项必修
中小学体育课时要求更细化。其中,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至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每节体育课应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强化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随意性;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课内、课间、课后服务应一体化设计,中小学应需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等不少于10个项目的轮换活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义务教育学校应落实大、小课间时长要求,督促学生离开座位、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活动的项目。
中小学将进一步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至少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推广体质强健计划,组织开展师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等。
中小学全员参与班级赛
“体育八条”首次明确,中小学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突出“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比赛项目可由学校因地制宜设计安排。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则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三大球”班级联赛,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场。
市教委研究发现,班级赛是学生感受体育乐趣的最好形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还可以教会学生敬畏规则,尊重裁判和对手,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过程中,老师们要把班级赛当作重要的教育阵地,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去赢,更要教会学生怎么面对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
新学期,各中小学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联赛,鼓励师生共同参赛,真正做到“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
小学开始增加上肢训练
本市将整合学生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体检数据进行分析、比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建立学生线上“健康师”辅助机制,引导家校合作,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
针对体质较为薄弱的学校,即各区体测优良率排名后三分之一的学校,区教委将组织专家进行集中会诊,精准制定改进方案;针对体测优良以下的学生,各校将精准区分学生类型,科学设计锻炼方案。
针对体质健康测试中的薄弱项目,市教委将实行弱项强健行动,强化学生上肢力量提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本市将逐步增加学生单杠悬垂支撑和斜身引体项目,科学支持学生上肢力量提升,同时缓解学生脊柱侧弯和圆肩驼背等问题。这些措施将在新学期全面实施,个别学校没有配齐高低单杠的,要求在年底之前配齐。
另外,到2027年底,各区要对体育教师轮训一遍。本市还将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定期安排体校教练员和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每周指导学生开展至少1次专项训练,每年举办至少一期“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体育教师运动训练培训班。各区每年应组织不少于10场“冠军进校园”活动。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周边的社区、公园、社会体育场馆合作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