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大型在线中招咨询会

作为一名“海淀妈妈”,我选择青苗国际双语学校

来源:教育头条 | 时间:2020-07-01 16:04:54

导读:虽然是一名“海淀妈妈”,但在育儿方面,我一不追求“饱学”,二不主张“鸡血”,只想看着孩子健康、快乐、有主见地长大。西边国际教育的匮乏,让我和先生一度产生搬家顺义的念头,焦虑和犹豫间,得知青苗开设海淀校区。几次探校沟通后,我和先生就认定了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学校,于是决定把孩子托付于此。

虽然是一名“海淀妈妈”,但在育儿方面,我一不追求“饱学”,二不主张“鸡血”,只想看着孩子健康、快乐、有主见地长大。西边国际教育的匮乏,让我和先生一度产生搬家顺义的念头,焦虑和犹豫间,得知青苗开设海淀校区。几次探校沟通后,我和先生就认定了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学校,于是决定把孩子托付于此。


 


几番探校,我们全家都爱上了这里!


先说说这所学校是哪里这么快打动我们的吧!


 


招生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学校课程后,带我们参观校园,开阔明朗的教室、色彩丰富的装饰,随处可见孩子们充满创意的作业展示。隔着每间教室的玻璃窗,我们能看到的课堂都是老师温柔的笑脸和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走廊上我们遇见了年轻的Caleb校长,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意气风发地为我们介绍学校,描述他心目中的教育理想……这次探校,无论是校长眼里的“星星”,还是教室里洋溢的欢乐,都给我和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师资的严格把关和培训,是一所学校的关键。一名好的老师甚至能够改变孩子一生,相信这点很多父母都有同感。因此我们第二次探校特意带女儿来认识她未来的班主任Mrs. Charmaine,与其说是师生,她们更像是两个老朋友!看着她们从学习到世界认知再到兴趣爱好,简直无所不谈,我们作家长深感意外,也充满惊喜!孩子也正是从那天开始就爱上了这里……


 


再说说课程吧,以培养孩子探究精神和批判思维的IB课程深得我心!主题探究,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勇于尝试、及时反思,让孩子们习惯创新并认同自我。我和先生都相信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不可确定的未来都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几番探校,青苗不仅是我和先生最为信赖和认可的学校,也是女儿Cherry最向往、最期待的学校。


我们想要的教育,是让孩子回归生活本身,感受真正的爱与成长


以前在公立学校,听到最多的是:“这个作业或小报,请大家周末完成。” 但在青苗,老师们说的最多的是:“这个‘项目’,我们需要小组一起来完成探究和学习。”


大家知道,团队作业需要约定统一的时间并且需要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也很考验小组领导者的管理能力,比如需要做好小组个人分工、内容整合等方面。以完成一个“项目”的态度来完成作业,这样的方式却总能让女儿和她的同学兴奋不已,看着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讨论,我明白,团队合作、协商共赢的种子其实已经渐渐种在他们的心里。


 


得益于这样的锻炼,我们全家也受益不少,在Cherry的倡导下,现在每周五我们会有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讨论一周以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分享有趣的故事和经历,反思哪里可以提升和改进。我和先生常常感慨,这才是我们一直以来想要的教育,让孩子从刷题的机器重新回归生活本身,感受真正的爱与成长。


大胆放手让孩子“折腾”,孩子其实完全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女儿在青苗一段时间后,小脑袋里也有了更多的主见和想法。有一天她放学回家对我说:“妈妈我想重新设计下我的房间,今天Mrs. Charmaine (G6班主任)和我们讨论了家的主题。我突然有个好主意.....”我们当然百分百支持,周末时间全家出动大采购。然后女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听着音乐,归纳整理收拾了整整两天,最后的成果让我和先生着实惊喜了一番。我还特意把这次成果做成了微视频,向好友们分享好好地表扬了Cherry一番,听到夸奖以后,女儿自我管理的信心更加提升了。 


 


父母在生活中总是为孩子包办代替,这会使孩子形成“只要我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就会帮我去做”的意识。放手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他们自己的决定,鼓励他们自我意识苏醒,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我和先生相信,在家校合作共同激励下,孩子可以越来越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这次疫情期间,从安装软件到制定课表包括zoom课堂链接,以及seesaw的作业上传都是女儿自己完成的。看到她给每堂课设立闹钟的时候,欣慰之余我真的非常感谢青苗海淀校区的老师们,因为他们的循循善诱,支持和鼓励孩子的自我管理,帮助他们找到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理念,为女儿的成长提供了正确指引。


当然,每个家庭对于教育的期待和规划都是不同的,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感受和领悟也是多样的,以上也只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欣喜于孩子转入国际学校后的种种变化。如果您有不同或相似的见解,欢迎您随时给我留言,让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编辑 | 张晓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