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莉平: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导读:新学期寄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莉平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莉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李明大校,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昨天,天安门广场上受阅方阵步伐铿锵、气势如虹,大国重器,惊艳亮相,战机列阵、锐不可当,钢铁洪流中镌刻着八十年前浴血奋战的印记——这一切,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让我们读懂“胜利”二字的千钧之重。今天,我们带着这份炽热的记忆回到附中校园,不仅是为开启新学期,更是要和大家共同思考:八十年前,附中先辈用生命写就了怎样的答案?八十年后的我们,又该如何续写属于这代人的篇章?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李明大校致以最诚挚的欢迎。您曾陪伴钱学森先生走过他最后的岁月,一定比我们更懂得——钱老那句“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的铮铮誓言,那是中国人对国家的赤诚,更是对人民必胜的坚信。
回首历史,八十年前,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不仅是抗战英雄用生命写下的悲壮史实,更是贯穿附中120多年历程的精神写照。
在关乎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附中人从未缺席。1919年的五四运动,赵世炎校友在附中的教室里,传播新思想,提倡新文化,后来带着“少年学会”的伙伴们冲向赵家楼,他们点燃的不仅是卖国贼的巢穴,更是青年救亡图存的火种。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刘家栋等同学在寒风中奔走呼号,而李德伦学长彻夜未眠,组织同学抬着一桶桶开水、扛着一筐筐烧饼奔赴现场——他们温暖的何止是身体,更是千千万万颗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心。到了抗美援朝,更有150多名附中学子毅然穿上军装、奔赴前线,其中有些人再也没能回来,就像黄会林校友说的:“我一生都不会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勇战士,他们无怨无悔把最宝贵的生命奉献给国家,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只为自己存在呢?从那时起,我就认为我的生命不再属于我自己。”这些故事,不是校史馆中泛黄的记载,而是融入附中人血脉的精神基因。时光流转,精神不灭。如今,赵世炎像依然肃立于校园,默默注视着每一位附中人。他凝视的方向,正是你们书声琅琅的教室,这朗朗书声,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同学们,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延续附中人的那份精神——在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的勇气,在困难面前坚定不移的信念,在追求真理道路上永不停歇的脚步。
钱学森学长曾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也正是附中希望教会同学们的:个人的道路,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选择学科方向时,我们不仅要找到自己的热爱,更要找到能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人生赛道——正如钱老毅然归国、投身“两弹一星”事业,因为他深知,“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我们要明白,附中人的胸怀,从不局限于试卷上的分数,更应包含对民族发展、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老师们,同学们,八十年前,先辈们用牺牲换来了“河山光复”; 八十年后的我们,该以何为答?我想,答案就在每一个清晨的早读里,在每一堂课中的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和认真探究里,在每一次志愿活动的体验与感悟中,更是在遇到挫折、感到迷茫时对自己的激励里:我们今天的坚持与努力,未来终将转化为让祖国更强大、人民更幸福的力量!
最后,请让我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大会”中的一句解说词来结束我的发言——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开创新的历史!同学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奋力拼搏吧,坚信你们一定能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增添属于附中人的那束光。
编辑|苑培祥
校对|刘佩钦